範從來:高質量發展階段 貨币政策需兼顧三個維度

發布時間:2019-04-08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貨币政策不斷适應經濟形勢變化,主動适時靈活調整,實現了物價基本穩定、經濟較快增長的良好局面。随着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時代,經濟金融形勢穩中有變、變中有憂。為保持經濟穩中有進的态勢,實現高質量發展,需立足既有的實踐經驗,貫徹執行穩健的貨币政策,同時不斷探索創新,确保中國經濟長期向好、行穩緻遠。


  1.高質量發展階段貨币政策的重要性日益凸顯

  改革開放初期,我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市場經濟基礎薄弱,價格作用機制有限,财政政策相對有效,輔之以貨币政策,經濟實現高增長的同時物價波動較大。随着我國經濟不斷發展,金融市場不斷完善,在金融資源的配置過程中,市場日益發揮重要作用,貨币政策的相對效力逐漸凸顯。

  首先,市場機制不斷完善,貨币政策更加有效。具備相對完善市場體系的發達國家,普遍将貨币政策作為逆周期調節工具,這是因為,貨币政策作為總量型調節工具,其作用效果取決于市場機制的完善程度。随着我國宏觀調控的市場機制逐步完善,市場開始在金融資源的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近期中央提出“六穩”工作,“穩就業”位居首位,“穩金融”排在前列。可以看出,貨币政策的調控空間更大了。

  其次,經濟開放程度不斷提高,貨币政策兼顧内外均衡。蒙代爾-弗萊明模型表明,一國彙率制度的安排影響财政、貨币政策的相對效力。在浮動彙率制度下,财政政策的擴張效應會被本币升值和淨出口減少所抵消,而貨币政策可以影響總收入。我國在經過多次“彙改”以後,人民币彙率雙向浮動彈性增大,貨币政策作用相應增強。在經濟全球化大背景下,中國的經濟發展不僅要着眼于國内需求,也要積極應對全球經濟新變化。當前,國内經濟面臨下行壓力,貨币政策需要保持定力,配合财政政策發力,同時要兼顧内外均衡,減輕外部經濟沖擊。

  最後,保持适度通貨膨脹水平,确保市場主體預期穩定。2018年年底,我國CPI、PPI同比漲幅有所回落,同時基建投資增速也在下滑,财政政策作用并未凸顯。為防止潛在的通貨緊縮可能引緻企業盈利下降,導緻企業投資不振,應及時發揮貨币政策作用,維持物價穩定,向市場釋放積極信号,确保市場主體預期穩定,同時保持流動性松緊有度,為經濟發展提供穩固的金融支持。


  2.經濟“高穩健”彰顯中國貨币政策的調控智慧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貨币政策并未照搬西方經驗,采取單一通貨膨脹目标制,而是根據不同發展階段的不同矛盾加以權衡,圍繞深化經濟改革的主線,适時調整貨币政策目标,實現了物價基本穩定、經濟較快增長。回顧曆史可見,我國貨币政策在不斷轉型的同時,已經積累了豐富經驗。

  經濟發展階段決定貨币政策目标次序。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經濟發展經曆了物價、産出高波動到物價、産出雙穩定的轉變過程。1978—1995年,以标準差計算,我國經濟增速波動性為3.4%,通貨膨脹率波動性為7.2%。彼時為盡快擺脫貧困,實現經濟發展目标,高增長與高物價交替出現。1996年至今,經濟運行趨于平穩,經濟波動性明顯縮小。1996—2017年,經濟增速波動性為1.9%,通貨膨脹率波動性為2.4%,産出、物價雙穩定。實現産出與物價雙穩定的前提在于經濟達到充分就業的産出水平。改革開放初期,我國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勞動力市場處于相對過剩狀态,以充分就業為前提的貨币政策雙目标難以實現,為實現經濟快速增長,往往難以維持物價穩定。随着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劉易斯拐點出現,勞動力相對過剩的局面發生改變,失業率保持低位穩定,貨币政策基本實現了物價和産出雙穩定。

  經濟轉型程度決定貨币政策目标框架。20世紀80年代以來,西方發達國家開始實施單一通貨膨脹目标制,實現了産出和通脹穩定。1981—2007年,世界經濟平均增長率為3.03%,通貨膨脹率平均為6.45%,被稱為“大穩健”時期,學界普遍認為貨币政策對此功不可沒。同期,我國貨币政策根據經濟形勢動态調整政策目标,經濟增長率平均為9.59%,通貨膨脹率平均為4.91%,呈現出“高增長、低通脹”的中國特征,相比之下可謂實現了經濟“高穩健”。與西方發達國家相對成熟的市場經濟體系不同,作為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經濟體,中國經濟處于動态轉型期,宏觀調控的市場基礎尚待完善,價格信号引導作用有限。我國貨币政策需要兼顧轉型期的經濟發展要求,絕不能照搬西方方案按單一規則行事,而是要根據經濟形勢需要,相機調整政策目标。

  總之,不論是國内縱向比較,還是跨國橫向比較,中國經濟都堪稱“高穩健”。這得益于我們能夠科學認識金融發展規律,不斷深化金融改革,積極适應經濟發展階段的動态變化來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這既彰顯了中國貨币政策的調控智慧,也為轉型經濟體的經濟發展貢獻了中國經驗。


  3.貨币政策要服務于高質量發展階段的各項要求

  推動高質量發展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确定發展思路、制定經濟政策、實施宏觀調控的根本要求。從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貨币政策的調控經驗來看,高質量發展階段的貨币政策,需要兼顧經濟發展的階段、經濟轉型的程度乃至社會制度三個維度的要求。

  一是推動形成符合高質量發展的貨币政策目标。随着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改變,經濟發展需要更加注重質量和效益,更加着重于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因此,貨币政策的目标不應過分關注經濟增長的速度,而應以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為落腳點,關注經濟發展的穩定性。

  二是營造适應經濟轉型升級的貨币金融環境。首先,貨币政策的調控方式需要從數量型向價格型轉變,依靠利率價格信号引導金融資源流動,以更好發揮市場在金融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功能。其次,目前央行通過各種借貸便利工具投放的貨币資金,并非直接投向實體經濟,容易形成資金空轉,需要疏通貨币政策傳導渠道,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金融機構應對國有與民營企業一視同仁,同時拓寬融資渠道,大力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最後,要加強對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金融支持力度,形成激勵創新的股權融資模式,推動銀行主導的間接融資體系向市場主導的直接融資體系轉變,提高直接融資比重。

  三是選擇符合社會制度要求的貨币政策目标。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内在要求,是黨和政府關切的大事。就業是最大的民生。據統計,我國民營企業貢獻了80%以上的城鎮就業,是解決就業問題的重要途徑,支持民營企業發展與保障社會就業是相統一的。當前,由于經濟存在下行壓力,部分民營企業經營困難,融資難問題突出。在此背景下,将充分就業納入貨币政策目标體系既是社會制度的要求,亦是經濟發展的需要。下一步,應不斷強化貨币政策目标責任意識,實施差别化準備金政策、用好結構性貨币政策,提高金融對民營企業的支持力度,增加民營企業發展動力。


轉自:《光明日報》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