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二震:總結好對外開放的中國道路和經驗

發布時間:2019-03-07

      中國成功發展的世界性貢獻之一,就是提供了示範和榜樣,對那些既希望融入全球化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習近平總書記看望參加全國政協會議的文藝界、社科界委員時強調,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70年砥砺奮進,我們的國家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無論是在中華民族曆史上,還是在世界曆史上,這都是一部感天動地的奮鬥史詩。希望大家深刻反映70年來黨和人民的奮鬥實踐,深刻解讀新中國70年曆史性變革中所蘊藏的内在邏輯,講清楚曆史性成就背後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優勢,更好用中國理論解讀中國實踐,為黨和人民繼續前進提供強大精神激勵。 


      總書記的講話,對社科理論工作者提出了很高的期望。我想從我國對外開放取得曆史性成就的角度,談談學習體會。 


      新中國成立後的近30年,盡管我們也想對外開放搞建設,但由于種種客觀和主觀原因,未能得到實現。改革開放40年特别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獲得了舉世公認的巨大發展成就。中國的成功經驗,概括起來實際上就是四個字:改革開放。改革,就是将計劃經濟轉變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開放,就是積極融入全球化,在擴大開放中實現發展。正如習總書記多次強調的,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後。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繁榮也需要中國。 


      作為一個基礎薄弱、經濟落後、人口衆多的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大國,中國為什麼能做到在資本主義生産關系占主導地位的世界經濟中脫穎而出,實現從融入全球化到推動全球化乃至引領全球化的轉變?一是本輪經濟全球化為諸如中國等發展中國家帶來了戰略機遇;二是中國具備了基本條件并實施了正确的開放戰略,抓住了這個機遇。 


      二戰結束後特别是冷戰結束以來,世界興起了新一輪經濟全球化浪潮。這一輪經濟全球化呈現出兩個方面重要特征,并為具備基本條件的發展中國家和地區提供了難得的曆史性發展機遇。一是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世界格局發生了轉折性變化,各國都把發展經濟作為首要任務,紛紛奉行對外開放政策,經濟全球化進入了快速發展新階段。二是國際分工出現了新特征。伴随着國際生産分割技術的突飛猛進,以及貿易和投資自由化的深入發展,世界出現了以原子能、電子計算機、空間技術、生物工程技術為标志的第三次工業革命,特别是國際生産分割技術的發展,促成了國際分工格局的深刻演變,國際分工從傳統的産品分工向要素分工發展。這種分工模式,為發展中國家利用本國具有比較優勢的要素嵌入全球價值鍊提供了可能。産品價值鍊的全球分解,不僅可以降低發展中國家融入國際分工體系的門檻,也有利于發展中國家吸引發達國家現有的成熟技術和資本,通過優勢要素的組合激發乃至創造比較優勢,進而實現産業升級。 


      可見,這一輪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是存在發展機遇的。但是,機遇是一回事,能否抓住機遇實現發展,又是另一回事。能否把握機遇,要看是否具備條件。對于中國來說,能在全球化進程中緊抓發展機遇主要在于三點。一是新中國成立後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建成了獨立的完整的工業體系,為中國的進步奠定了基礎。我們有中國共産黨的堅強領導,政治穩定;市場化導向的經濟體制改革,為融入全球化提供了制度基礎。二是我們在堅持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同時,推動經濟體制改革,實現了由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成功地将社會主義體制與市場經濟體制結合起來,為與國際經貿規則“對接”提供了制度基礎;既堅持發展道路的自主性,又積極融入全球化發展體系。三是我們有數億勤勞、智慧的人民,敢幹、敢闖、敢試、敢拼。我們是大國經濟,同時又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經濟體,中國的發展成就,對全世界的發展中國家有很大的示範效應。由于中國的發展沒有照搬西方模式,中國的成功對那些既希望融入全球化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中國成功發展的世界性貢獻之一,就是提供了示範和榜樣,這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進步作出的重大貢獻。


轉自《南京日報》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