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銀興:探尋更多可複制的鄉村振興經驗

發布時間:2019-02-26

  近期在全國文明村常熟蔣巷村調研,村支書就是獲“為江蘇改革開放作出突出貢獻的先進個人”稱号的常德盛。這次調研最大的收獲是看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模樣,加深了對鄉村振興戰略的理解,切切實實感受到了鄉村振興目标是推動農業、農村、農民現代化。蔣巷是鄉村振興的先行者,同時也是得益者。


  首先,農村的小康和現代化,通常講的是鄉鎮而不是鄉村。的确,中國農村的改革,在發展小城鎮方面是成功的,而在農村城鎮化發展這麼多年後,現在需要着力解決的是農村的最基層鄉村,而不是鄉鎮的振興問題。其次,何謂“記得住鄉愁”?過去慕名去參觀的“新農村”,一眼望去是成片的廠房,而到蔣巷,滿眼是農田、水塘,雞鴨成群,全村連水面3000多畝地,1200多畝種了莊稼,還有果園、林園、苗圃等,一幅農村景象。第三,鄉村振興富了誰?過去慕名參觀的“新農村”,見到的是“腰纏萬貫”的企業家,而到蔣巷,見到的是富裕起來的農民。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需要直面農業、農村和農民。


  振興農業即做強農業。過去的蔣巷是高産窮村,現在變為高效富村,農業增加值達到650萬元。其振興路徑,一是艱苦創業,用他們的話講“天不能改、地一定要換”。他們從水利建設入手進行農田基本建設,經過20多年、累計投入勞動力6萬餘工、完成50多萬土方,最終将1700畝低窪耕地填高1米多,建設成了田塊成方、樹木成林、水渠成網、水泥道路暢通的高産穩産糧田,建設成綠色優質糧油生産基地,利用複墾複耕的土地建設起高效農業示範園。二是由高産農業轉向高效農業。過去追求産量,一年種兩季或三季,現在土地休耕,一年種一季優質良種水稻;種地不用化肥農藥,全部用有機肥,豬圈的糞便管道直通每一塊水稻田。雖然水稻産量比過去有所降低,但是“蔣巷大米”品牌因其優質,農産品生産和經營收入反而大大提高。三是農林牧副漁多種經營。種植區占地500畝,分竹園、果園和經濟林木園;養殖區占地150畝,實行循環種養。挖出的河塘養魚,辟出的養雞場散養雞,在雞場内種菜供雞食,雞糞集中用作有機肥。集中開辟的果園生産出各種鮮美的水果。


  振興農村即建設美麗鄉村。過去的蔣巷村是偏僻、閉塞、交通不便,90%以上的村民患有血吸蟲病。農田都是低窪地,有四個自然村零散分布。現在的蔣巷,田成方、樹成行、渠成網、路寬敞、景如畫。蔣巷的美麗鄉村建設,是從“三集中”入手的,農田向種田能手集中,居住向社區集中,工業向園區集中。原有的分布于四個自然村的200戶居民集中住進統一規劃的社區。蔣巷利用四個自然村合并的機會,委托同濟大學編制了“生态村建設規劃”。根據規劃,按照生态建設産業化、産業發展生态化、生活環境宜居化的思路,在村中心地帶建起了占地600多畝的生态園。為了保護環境,以年損失500萬元收益的代價,主動關閉了有污染的化工廠。蔣巷将四個自然村合并後騰出的土地、工業企業集中搬遷後騰出的土地,整片統一規劃發展生态農業園,在生态農業園内全面發展農林牧副漁,并且建設旅遊景觀,完善旅遊設施。投資130多萬元在主幹道兩側建成26公裡的生态林帶,目前已實現全村100%林網化,綠化覆蓋面達80%以上。建成日處理200噸的生活污水處理站、常熟市第一座稭稈氣化站,組建了一支環境衛生、綠化養護、新農村督管隊伍,蔣巷成為了全國率先通過國際環保質量認證的村級單位。如今的蔣巷村實現了“學校像花園,工廠像公園,村前宅後像果園,全村像個天然大公園”的總體目标。美麗鄉村為蔣巷創造了生态價值。依托生态農業發展起了鄉村旅遊。蔣巷沒有獨特的傳統的旅遊資源,但被評為國家4A級景區,靠的是其生态農業。2018年全村遊客總人數超過了30萬人次,旅遊收入達到2000萬元。


  振興農民即富裕農民。過去的蔣巷是高産窮村,現在成為高效富村,而且是共同富裕村。蔣巷人的收入水平,2018年人均收入6萬元(其中1萬元村集體分紅),這個數據是去除高收入者後的實打實的平均收入,遠遠高于2017年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396元的水平,達到居全國首位的上海58987.96元的水平。村民“家家有房子、人人能就業、人人有保障”。全村所有村民都住進别墅。村裡分三批建造的192套别墅,上下兩層220平方米,能抗七級地震。村民家庭的電話、數字電視、有線廣播、氣化竈具、太陽能熱水器、衛生潔具、小水井等安裝建設均由集體投資。就社會保障來說,村裡建設了158套三星級标準的老年公寓,免費給老人使用,對老人與子女同住别墅房的家庭則給予2000—3000元的獎勵。老人除了免費入住老年公寓外,還享受養老金制度,并統一提供優質口糧。蔣巷村率先在當地完成了農保向城保的并軌。而對于全村411名已退休的老人、未成年人以及在校學生等未能參加城鎮醫療保險的,全部參加醫療保險,繳費全部由村集體承擔,實現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的全覆蓋,做到小病不出村,大病有保險。


  蔣巷在鄉村振興方面成功的秘訣有三個,主要是:


  第一,三次産業協調發展。農業起家,工業發家,三産旺家。村民靠在三次産業中就業緻富。全村200戶900人,外出打工的不多,蔣巷的各類産業提供充分的就業崗位,同時還有民營創業園。蔣巷的勞動力宜工則工、宜農則農、宜商則商。蔣巷的特色在于,非農産業為富裕起來的村民提供了80%以上的收入,但非農産業的發展沒有擠占農業用地。蔣巷土地的80%以上仍然是農用地。雖然蔣巷直接從事農業種植的勞動力不足10人,但在農業産業鍊上的延伸服務創造了新的就業崗位和富裕村民的渠道。其中包括投資610萬元新建了蔣巷糧食烘幹中心,中心還建設有專業的糧食儲存冷庫,可以滿足850畝農田産糧的貯藏需求。依托這些加工設備延長了蔣巷大米的産業鍊,實現了由初級産品到最終産品的轉化,從而提高了市場價值。生态農業旅遊也是在農業中衍生出來的,達到了“旺家”的效果。


  第二,集體經濟支撐集體緻富。蔣巷有着蘇南模式集體經濟的基因,在其改革和發展中這種基因保存了下來,并且适應市場經濟有了新的提升。蔣巷村集體資産參與市場經濟的運作,獲取利息收入、投資收入以及服務收入,每年可支配收入2200萬元。利用集體收入有條件提供村公共産品和福利,許多私人投資不願意進入的公共性項目,就由集體投入保證村民享受到充分的公共服務和福利。2018年村民不僅從村集體得到人均1萬元的分紅,每人還從村集體分得18斤水果、6斤魚、50斤肉、30斤有機大米、10斤油。村民從集體經濟裡獲得公共服務和收入,就有了獲得感和向心力。


  第三,村集體(尤其是村黨支部)是鄉村振興的核心。村集體對工業和農業的管理和服務方式是不一樣的。蔣巷的工業原來是村辦工業,改制以後成為私人控股的企業,村集體對其隻服務而不幹預,讓其自主地參與市場經濟。而對農業則不隻是服務,而是在農村土地三權分置的背景下,行使好所有者的職能。村民承包的土地統一流轉到村集體,然後由村集體發包給16個種田大戶(能手)。近年來由于當年的種田能手年老了,種不動了,土地又流轉回村集體。


  基于對蔣巷的調研,不僅增強了鄉村振興的信心,而且發現了可複制的鄉村振興的經驗。在蔣巷看到了蘇南模式的新發展,即集體經濟和市場經濟的結合,不僅市場經濟強,集體經濟也強;農業和非農産業的結合,不僅非農産業強,而且農業也改變了弱勢地位。在發展農村集體經濟和集體富裕的進程中,村黨支部真正起到了領導核心的作用。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