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銀興:在跨江城市同城化基礎上推進沿江區域經濟一體化

時間:2017-04-07浏覽:3059

來源:南京大學新聞網


    江蘇沿江八市經濟發展的總體水平居全國前列,但其更大的潛力在于一體化發展後産生的合力。

 

    一、經濟地理重塑是區域發展的重要趨勢

 

    根據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我國現階段區域經濟發展的思路是統籌空間、規模、産業三大結構,要以城市群為主體形态,科學規劃城市空間布局,實現緊湊集約、高效綠色發展。

針對區域一體化中存在的地區差異,世界銀行報告(2009)指出:當今世界提升區域發展水平、克服地區差異的重要趨勢是重塑經濟地理。其内容有三方面:提高密度、縮短距離和減少分割。尤其是在毗鄰城市推進區域一體化,形成具有内在經濟聯系并相互促進的經濟闆塊,可以在更大範圍内優化資源配置、拓展新的發展空間。

 

    區域經濟發展空間的拓展與區域内的經濟能量相關。經濟能量增大必然要求經濟空間擴大。從江蘇的實踐看,20世紀80年代,經濟發展的能量集聚以鄉鎮為單位,就有了鄉鎮經濟之說。到本世紀初,發展開放型經濟,建設各類開發區,經濟能量的集聚超出了鄉鎮的範圍,于是出現了縣域經濟的概念。到2010年前後開始發展創新型經濟,經濟能量的集聚以蘇州等地為代表,超出了縣域的範圍,于是出現撤市(縣)建區,出現市域經濟。現在推進區域現代化,需要在更大的區域範圍集聚經濟能量,就要順應經濟能量擴大的要求适時為經濟發展開拓新空間,例如蘇南現代化示範區、甯鎮揚同城化等。

 

    長期以來長江不僅分割了江蘇區域空間,更是成為了江蘇經濟發展水平的分界線。現在由于長江上兩方面交通的改善,沿江區域經濟地理即将重塑。一是上海通南通的崇啟大橋和即将建成的滬通大橋,使以上海為起點的城市群向長江以北延伸;二是長江上多座大橋的建成,不僅使天塹變通途,更重要的是實現了跨江同城化,使得在經濟地理上不再有蘇南蘇中之分,沿江兩岸城市群在地理上形成。

 

    二、沿江區域經濟一體化可打造長三角新增長極

 

    長三角地區在國家戰略中的定位是:亞太地區重要的國際門戶,全球重要的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中心,具有較強國際競争力的世界級城市群。江蘇沿江區域被确定為長三角新增長極的意義是以更高水平參與或融入長三角區域一體化,進而融入經濟國際化進程。該區域成為國家推動長三角經濟輻射中西部地區的橋頭堡和增長極。向北,将江蘇南部經濟發展的勢頭和要素向蘇北擴散;向西,沿長江将上海為中心的長三角發展的勢頭和要素由東向西擴散和轉移,輻射泛長三角地區。

 

    過去江蘇的增長極即經濟中心在蘇南,現在經濟中心将由蘇南擴大到沿江兩岸。經濟中心向沿江兩岸擴容的路徑是産城融合——以産業發展和融合支撐新城市群的形成。具體地說,以“同城效應”提高基礎設施的共享效應,以“規劃引導”使過去的外圍變中心,以“供應鍊網絡”塑造區域内的産業鍊,以“共享發展”放大人才匹配效應和知識的溢出效應。針對區域内存在的産業同構化問題,要在區域經濟一體化整體格局内推動以“中心城市+專業化産業帶”為特色的多中心化,以提高區域經濟整體競争力。

 

    長三角經濟一體化之所以較其它區域一體化趨勢更強,原因是上海的中心地位突出,但不排除在區域内呈現多中心集聚和空間重組趨勢。從原理上分析,外圍對中心的依賴性要素涉及市場、技術、交通、對外開放通道等。過去,長三角其它地區對上海的要素依賴造就了上海突出的中心地位,而随着區域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程度的變化,外圍地區對上海這一中心的依賴度發生較大的變化。原因是在創新驅動背景下,區域内形成新的技術創新中心,如南京的科教優勢正使其轉變為科技創新中心,開放的蘇州正在成為高新技術的轉化中心。再加上高鐵、高速公路、機場在區域内多個地區形成立體式樞紐,區域内形成多個中心是非常自然的。在此條件下,上海的中心地位将更多表現在作為其它中心所不可替代的國際性城市所具有的對外開放的通道功能,因此長三角内各個中心仍然需要對接首位中心城市上海。

 

    三、沿江區域經濟一體化的三大功能定位

 

    根據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長江經濟帶大保護的要求,沿江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功能定位突出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建立科技創新和産業轉型合作示範區;二是培育“長江國際航運中心”,成為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三是重塑金融地理,培育區域性金融中心。

就建立沿江科技創新和産業轉型合作示範區來說,科技創新與科技創新成果産業化在空間上可以分開但應形成合作。以南京為代表,以豐富的科教資源為依托,有條件成為我國科技創新中心;以蘇錫常為代表,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突出,有條件成為我國産業創新中心。沿江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實質是科技與産業創新一體化,以創新科技成果産業化為紐帶建立科技和産業創新合作區。

 

    就建設長江國際航運中心來說,一個區域進入對外開放的前沿,國際航運中心的地位特别重要。江蘇長江岸線較長,随着長江下遊疏浚上延南京工程的完成,5萬噸級海輪可全天候直達南京,這樣南京以下的各個港口都有條件成為海港。江蘇沿江将有條件成為亞太地區重要國際門戶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江蘇省乃至長江下遊的物流中心。當下突出的問題是沿江港口資源的一體化整合,尤其是要打破港口資源的行政分割。

就重塑金融地理來說,關鍵是培育南京區域性金融中心。江蘇沿江緊靠上海這個國際金融中心,不意味着南京不能建區域金融中心,而是要與上海進行差别化的功能分工與定位。金融中心類型包括交易中心、财富中心、投融資服務中心、創投服務中心等。基于沿江區域科技創新和高科技産業化的強烈需求,南京金融中心可定位于為科技創新和科技産業化發展提供金融服務。基于制度内的銀行性金融機構國家布局的限制,南京金融中心可以突出發展非銀行金融機構,以引進外資和境外金融機構為突破口,重視國際創投公司的引進,支持科技和産業創新。

 

    四、在同城化基礎上推進沿江區域經濟一體化

 

    沿江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新路徑是跨江不同城市的同城化。同城化是在不同空間同城規劃基礎上的基礎設施的互通、共享,以及公共服務和基本生活标準的趨同。在戰略上可以先推進各個大橋連接的跨江城市同城化,在此基礎上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

不同城市的同城化不是要成為同一個城市。同城化有三個要素:提高密度、縮短距離、減少分割。在目前,其内容包括産業布局同城化、交通出行同城化、通勤就業同城化、人口居住同城化、公共服務水準同城化、環境保護同城化。其中軌道交通建設可以成為同城化的先行。

 

    現實中跨江城市之間存在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差距,不同城市的同城化關鍵是解決制度和政策的對接。其中包括:區域内突破行政體制障礙,實現公共服務和商業性服務的同城化;建設區域共同市場,營造統一、公平、開放、有序的市場環境,實現資本、人力、科技、信息等各類生産要素的跨市優化配置,降低區域商務成本;構建合理的稅收轉移機制和同城共享創新收益機制;建立柔性的人才流動機制,使高端創新人才在區域内盡其才。

區域一體化基本推動要素是制度合作、基礎設施共享和特别激勵措施的有效政策組合。在同城化基礎上實現沿江區域經濟一體化,就要以制度合作解決區域内的協調問題,培育更大的規模經濟;以區域基礎設施共享實現區域與先進市場的戰略性連接,降低運輸成本;以協調性幹預措施促進區域内先進地區和落後地區的要素流動和生活水平的趨同。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