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坤榮:如何變壓力為高質量發展的動力?

時間:2019-01-15浏覽:3329

      在經濟全球化時代,質量和品牌成為制造業乃至國家核心競争力的象征,代表着國家信譽和形象。與國際知名品牌相比,中國制造業自主品牌附加值低、競争力弱,顧客美譽度和忠誠度有待提高。


      改革已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表現在利益分配上就是利益增進和利益調整并存,很多時候已不可能像過去人人受益,更不可能實現均等受益。對此,要進一步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把握好改革的力度和社會可承受的程度,努力協調好各方面利益關系。


      40年來改革不斷深化,開放不斷擴大,使中國經濟取得了高速增長,物質财富極大豐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國家實力與國際競争力不斷增強。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要看到經濟運行穩中有變、變中有憂,外部環境複雜嚴峻,内部矛盾也有新的表現,經濟面臨下行壓力。這些問題是前進中的問題,既有短期的也有長期的,既有周期性的也有結構性的。面對新問題、新風險,要抓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立足當前、面向長遠,順應内外部環境的演變,以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


      從外部環境看,中美經貿摩擦若不斷升級,會對中國經濟産生一系列沖擊和影響。中美貿易失衡深層次原因在于,中美貿易的互補性逐漸減弱,競争性逐漸增強。美國提高關稅的目的也從減少美國對中國的雙邊貿易逆差、迫使中國進一步對美開放市場,向限制中國先進制造業的發展轉變。隻有客觀、理性、清醒地認識美方真實意圖和底牌,才能作出精準的戰略判斷。


      從内部條件看,當前中國經濟正向高質量發展邁進,擁有足夠的韌性、巨大的潛力,經濟長期向好的态勢不會改變。第一,收入水平提高。黨的十八大以來,城鄉居民收入增速超過經濟增速,城鎮新增就業年均1300萬人以上,養老金年年漲。第二,消費能力增強。當前,中等收入群體已經成為消費結構升級的“主力軍”。從總量上看,我國中等收入群體規模為世界之最,但從占比來看,與發達國家仍有較大差距。随着中等收入群體持續擴大,消費标準不斷升級換代,不僅帶動了消費革命和消費結構的轉型,也将帶動經濟結構的優化。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8年上半年最終消費支出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78.5%,與上年同期相比上升14.2個百分點。第三,國内市場空間巨大。中國擁有接近14億人的大市場,消費潛力充足,可供騰挪的空間也大

      但是,中國在向高質量發展邁進的過程中也存在諸多不利因素。第一,産品質量、品牌影響與收入水平提升、消費能力增強相比有差距。在經濟全球化時代,質量和品牌成為制造業乃至國家核心競争力的象征,代表着國家信譽和形象。與國際知名品牌相比,中國制造業自主品牌附加值低、競争力弱,顧客美譽度和忠誠度有待提高。第二,資金豐富與投資限制、政府對資源的直接配置不相适應,大量民間資本無處可去,且企業家對于未來發展的預期有各種各樣的不确定性,導緻經濟“脫實向虛”。第三,地方政府和部門利益進一步放大了負面影響,使好的效果遠遠不能展現、不起作用。政府債務風險的核心是地方債務,隐性債務底數不清、債務風險化解難度大以及“風險大鍋飯”的軟約束等問題仍然存在。過去積累下來的結構失衡突出表現在投資過度、債務過高、投資效率下降,要給市場一個調節的時間。若為保短期增長,再用刺激政策,貨币放水、擴大政府投資,很容易導緻失衡加劇,使未來面臨更大困難。


      中國經濟仍處于轉軌換擋的下行通道中,外部不利因素加大,中國要做好應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長期準備,但重拾刺激政策決非良策,隻有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才能化危為機、轉危為安,變壓力為加快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動力。


      一方面,需要切實轉變政府職能。如果說高質量發展的國際環境演變主要在于價值鍊攀升過程中的技術遏制,需要進行自主創新;那麼高質量發展的内部條件演變主要在于政府對微觀經濟直接幹預太多,不利于民間資本進入,需要更多采取改革的辦法,大幅減少政府對資源的直接配置,強化事中事後監管,凡是市場能自主調節的就讓市場來調節,凡是企業能幹的就讓企業幹。


      改革已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表現在利益分配上就是利益增進和利益調整并存,很多時候已不可能像過去人人受益,更不可能實現均等受益。對此,要進一步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把握好改革的力度和社會可承受的程度,努力協調好各方面利益關系。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也是一場深刻複雜的革命,必須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形成全局工作強大合力。


      另一方面,需要内外聯動,防範化解金融風險要與外部市場的拓展、國際貿易的提質增效相結合。中國目前整體融資環境不利于民營企業和小微企業,僅靠“放水”難以解決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相反還會加劇房地産泡沫;要重點突破體制障礙,改善貨币政策傳導機制,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和外圍環境有變的大背景下,穩增長仍是中國現實選擇,必須精準把握宏觀調控的度,主動預調微調、強化政策協同。


      過去40年中國經濟發展是在開放條件下取得的,未來中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也必須在更加開放的條件下進行。外資在促進經濟增長和深化改革進程中發揮着積極而重要的作用,也将為國内經濟結構升級、協調發展和科技創新注入更多動能。中國擴大開放的實招,創造了外商在華投資的商機和豐厚利潤;中國擴大開放的定力,增強了外企深耕中國市場的意願和信心。據中國美國商會發布的《2018中國商務環境調查報告》,近六成受訪企業将中國列為三大投資目的地之一,1/3的企業計劃今年擴大在華投資10%以上;中國歐盟商會《商業信心調查2018》報告顯示,超過一半的會員企業計劃擴大在華運營規模;日本國際協力銀行調查顯示,2017年中國再次成為日本制造業跨國公司投票評選的最有潛力業務發展地。


      但是,無論是放寬市場準入還是優化營商環境、提升服務水平,中國仍有很大發展空間。要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加強創新能力開放合作,形成陸海内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要激勵幹部擔當作為,鼓勵創造性貫徹落實,讓大幅度放寬市場準入、創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資環境、加強知識産權保護、允許更多領域實行獨資經營等政策盡快落地生根,不僅是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的有力保障,也将進一步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


轉自《新華日報》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