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從來:奮進新時代 開啟新征程——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筆談(下)

時間:2021-04-19浏覽:3278

研究背景

       十九屆五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标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共60條,第16條中提出,“推動金融、房地産同實體經濟均衡發展”。這裡的實體經濟概念,類似于黃群慧在其《論新時期中國實體經濟的發展》一文中對實體經濟的層次界定,即将國民經濟減去金融業和房地産作為實體經濟。人們之所以把房地産和金融業歸在一起,沒有算作實體經濟,主要是因為當今房地産表現出強烈的金融投資屬性。因此,《建議》中提出的“推動金融、房地産同實體經濟均衡發展”,實質上可以理解為金融同實體經濟的均衡發展。推動金融同實體經濟均衡發展是黨中央對“十四五”時期金融改革發展所作出的重要部署,如何才能實現金融同實體經濟均衡發展,我認為,在金融與實體經濟之間構建共生共榮關系是一條重要的途徑。

 

基本觀點

       1、共生共榮是金融同實體經濟均衡發展的目标

       2、偏利寄生是金融同實體經濟均衡發展的主要障礙

       3、利益調整是金融同實體經濟均衡發展的關鍵

       4、利益調整的基本思路:一是降低金融服務的價格,二是放松金融業的進入門檻,通過競争抑制壟斷溢價。

 

 

主要觀點

       一、共生共榮是金融同實體經濟均衡發展的目标

       實體經濟是金融發展的基礎,金融作為現代經濟的核心,也已經滲透到了經濟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現代經濟的發展同樣也離不開金融服務的支撐。金融與實體經濟就像生物學中的種群,是一個共生體,兩者之間的均衡發展就是要互利發展,共生共榮。金融以服務實體經濟為本,推動實體經濟發展,進而分享實體經濟發展成果,從而促進金融自身的進一步發展。

 

       二、偏利寄生是金融同實體經濟均衡發展的主要障礙

       與共生共榮相對的是偏利寄生關系,即一方為另一方提供有利的幫助,自己并沒有獲得對方的幫助,甚至獲得的是不利的影響。金融的自我循環以及過度偏離服務實體經濟的軌道是不可持續的,金融同實體經濟均衡發展的關鍵是二者朝着互利共生的方向發展。

 

       三、利益調整是金融同實體經濟均衡發展的關鍵

       實現金融同實體經濟之間的均衡發展需要做的有很多方面的工作,可以說是一項系統性的大工程。

       金融業利潤的高低,直接影響實體經濟成本,進而影響實體經濟的利潤和未來發展能力。正因如此,金融與實體經濟構成一個共生體。隻有實體經濟發展了,金融業的利益訴求才能有效實現。

       改革開放以來,借助于國際大循環,市場和資源兩頭在外,中國實體經濟迅速發展,并成為制造業第一大國,但還不是制造業強國。在經濟發展的新階段,中國的實體經濟亟待轉型升級,需要從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作為共生體的金融應該千方百計為實體經濟提供有效服務,想方設法為實體經濟創新發展提供财力支持。

 

       四、利益調整的基本思路

       調整金融與實體經濟之間的利益分享關系有兩個思路,一是降低金融服務的價格,二是放松金融業的進入門檻,通過競争抑制壟斷溢價。

       金融服務的價格方面,通過價格調整金融與實體經濟利益分享結構的一個思路,可以考慮把減費讓利列入金融機構環境社會治理報告的披露内容,通過社會輿論、市場評估以及監管部門的考核引導金融機構把減費讓利制度化。

       壟斷因素方面,在保持金融穩定的前提下,應進一步放松金融業的進入門檻,通過金融業的反壟斷,改善競争環境,這既能提高金融業的效率,又能調整金融與實體經濟之間的利益分享結構,推動金融同實體經濟的均衡發展。

 

 

原文發表于《經濟研究》2021年第1期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