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彪:夯實高質量發展的産業體系基礎

發布時間:2018-03-20

轉自:人民日報


  3月5日,習近平同志在參加内蒙古代表團審議時指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要把重點放在推動産業結構轉型升級上,把實體經濟做實做強做優;構建多元發展、多極支撐的現代産業新體系。這一重要論述同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着力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産業體系是一緻的。在這種現代産業新體系中,發展實體經濟是綱,是目标和導向,任何脫離發展實體經濟的資源配置狀态都會制約國民經濟的良性循環和健康發展,都需要加以糾正;科技創新是實體經濟發展的第一驅動力;現代金融不僅是資本密集型産業發展的血液系統,也是科技創新的支撐;人力資源則是構建現代産業新體系的第一資源。


  構建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現代産業新體系,是我們黨創造性地從要素投入角度确立的産業體系建設新目标,是紮根我國發展實踐、符合經濟發展規律的重大理論創新。其一,它強調增長要更多發揮高級生産要素的協同作用,更多依靠提高全要素生産率,把處于價值鍊低端的“汗水經濟”轉變為處于價值鍊中高端的“智慧經濟”。其二,它強調國民經濟中生産要素的投入最終必須落實到實體經濟發展上。其三,它不僅鼓勵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而且要求用現代金融機制支撐科技創新和經濟增長。


  習近平同志指出,現代化經濟體系,是由社會經濟活動各個環節、各個層面、各個領域的相互關系和内在聯系構成的一個有機整體。實踐中,構建現代産業新體系,推動高質量發展,需要處理好三個關系。


  處理好實體經濟與科技創新的關系。這就是要使科技創新在實體經濟發展中的貢獻率不斷提高。目前,我國科技研究方面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要小于實體産業方面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這一方面說明我國科技進步較快,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科研成果産業化水平還不夠高。科研成果産業化水平不高是個老問題,解決的辦法是引導科技創新按照市場規律服務于實體經濟。在科研投入生成科研成果的階段,重在鼓勵科研的原創性和獨特性;在把科研成果轉化成生産要素投入的階段,重在鼓勵科研成果高效産業化。否則,經濟的自我循環過程就會發生梗阻,就會出現實體經濟與科技創新之間的嚴重不平衡。


  處理好實體經濟與現代金融的關系,使現代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不斷增強。當前,金融過度發展影響了制造業健康發展,大量資金在金融體系内部空轉,并未進入實體經濟。同時,實體經濟自身産能過剩、杠杆率高、生産率低,不能給投資者帶來滿意的回報,因而吸收不到足夠的發展資源。針對這些問題,應繼續在實體經濟領域去産能、去庫存、去杠杆、降成本、補短闆,減輕企業負擔,不斷增強實體經濟的生機和活力,為圍繞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現代金融創造良好條件。還應看到,我國經濟運行中優質資産供給不足的問題比較突出,有限的優質資産供給不能滿足居民的巨大理财需求,資産價格因此被拉高,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惡化了實體經濟發展環境。追求财富增值是人民群衆收入水平提高後的重要需求。應積極推進金融創新,擴大有效投資,為社會提供更多可供投資理财的優質資産。


  處理好實體經濟與人力資源的關系,使人力資源支撐實體經濟發展的作用不斷優化。為此,要努力提高實體經濟的盈利能力,為吸引年輕人到實體經濟領域就業創造有利的物質條件。技術工人關系我國制造業的未來,應大幅度提高技術工人的待遇,提高他們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地位。可以通過探索實施首席技工制度、實行技術工人持有企業股份等,讓技術工人和企業共命運、同成長。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