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學管理學院海内外青年學者學術論壇(市場營銷專題)圓滿舉行

發布時間:2019-12-10

 

 2019年12月7日至8日,由營銷與電子商務系主辦的南京大學管理學院海内外青年學者學術論壇(市場營銷專題)在安中樓舉行。本次論壇的主題是“市場營銷研究趨勢與前沿”,來自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威斯康辛·麥迪遜大學、浙江大學、同濟大學、廈門大學等13位青年學者分享了各自的最新研究成果,共同探讨消費者行為與營銷模型研究領域的前沿,交流市場營銷研究的心得與經驗。南京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王全勝教授、營銷與電子商務系主任陳曦教授緻開幕辭,工商管理系副主任張骁教授、營銷與電子商務系副主任王國才副教授出席了論壇開幕。本次論壇吸引了來自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東南大學、中山大學等高校和南京大學的70多位教師、博士生和碩士生參加。論壇共分為消費者行為與營銷模型兩個模塊。

 在消費者行為模塊的研讨中,香港科技大學助理教授Linyin (Sophie), Fan、威斯康辛·麥迪遜大學Yue (Zoe), Lu博士 、浙江大學孫怡夏研究員、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助理教授鄒雯莉、南京大學助理教授初星宇、廈門大學助理教授李享、南京大學教授黃韫慧、南方科技大學助理教授李少波依次做了精彩的研究成果分享。

 香港科技大學助理教授Linyin (Sophie) Fan關注住所的流動性(residential mobility)對消費者内在消費動機的影響,其研究發現住所的流動性(即搬家經曆)會為消費者帶來更加豐富多樣的經曆,使其個人的自我認識更加清晰(greater self-clarity),進而增強消費者的内在動機。當自我清晰度被外部增強或自主性受到威脅時該效應會減弱。

 威斯康辛·麥迪遜大學Yue (Zoe), Lu博士的最新研究發現,若激勵措施可以部分地從消費者那裡獲得資金(Consumer-funded)(例如銷售收入,稅收,大學費用等),當消費者認為他們為激勵的資金來源做出了貢獻時,此時消費者的心理所有權(psychological ownership)感受更高,會使激勵措施更加有效,對促銷、政府刺激、醫療幹預等領域具有應用價值。

 浙江大學研究員孫怡夏的分享關注消費者尴尬,提出消費者通過重新定義他們對服務提供者的看法來管理他們的尴尬感。盡管以往的研究表明熱情友好、個性化的服務更加受到消費者的青睐,但該研究的有趣發現是,當面對令人尴尬産品的購買或服務場景時,機械的、冷漠的、去人格化(dehumanization)的服務提供者會更好。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助理教授鄒雯莉的研究表明,盡管以往的研究發現拟人化對消費者的偏好具有積極影響,但這項研究表明,顧客在擁擠情況下對拟人化自助服務技術(Self-Service Technology)的反應取決于擁擠的歸因。實驗表明,在擁擠的環境中,當消費者将擁擠歸因于社會原因(social reason)而不是空間原因(spatial reason)時,會有更強的社會退縮傾向,因此會更喜歡非拟人化的自助服務技術。

 南京大學助理教授初星宇對善因營銷的最新研究發現,僅僅曝露(Mere Exposure)在善因營銷的信息中可以喚起消費者的親社會意願,并降低自我放縱的可能性。然而,購買了善因營銷的産品會為消費者帶來一種“溫情感(warm glow)”,這種感覺會對消費者産生許可效應(licensing effect),從而導緻後續的自我放縱行為,産品類型與“溫情感(warm glow)”的誤導歸因會影響該效應的強弱。

 廈門大學助理教授李享的分享關注被賦予曆史價值的物體,提出三因素的模型解釋物體的曆史價值來源、如何被評價及其在何種情況下影響消費者對該物件的評價和決策,通過五個研究得出曆史意義(history meaningfulness)、聯系強度(association strength)和提示顯著性(cue salience)是物體曆史價值的基礎,可以進一步運用于财産合理處置和消費者幸福感的研究中。

 南京大學教授黃韫慧的研究分享聚焦大數據時代的隐私關注(Privacy concern),探讨了有關個人信息隐私關注的問題是否可以溢出到不相關的領域之中。通過二手數據和實驗發現人們對隐私的關注将提高對道德産品的偏好,并就兩種可能的解釋機制與在場師生進行了深入的探讨。

 南方科技大學助理教授李少波的最新研究關注品牌名稱中尺寸信息(size cues)如何影響消費者的感知,發現當品牌名稱中帶有“大”時會被認為更有能力而溫暖不足,相比之下,品牌名稱帶有“小”時會被認為更溫暖而能力不足,“大小”提示引起的性别關聯(gender association)在此效應中起中介作用,并讨論了對品牌評價等方面的後續影響。

 接下來是營銷模型模塊的研讨。

 湖南大學副教授、博導、市場營銷系主任王峰研究了有影響力的人在朋友圈社交網絡的品牌和交易分享行為,朋友圈社交網絡平台不僅可以将用戶彼此連接起來,還可以讓用戶在朋友網絡中輕松地分享和轉發内容,研究定義了兩種分享者類型,社會中心(即有良好聯系的高中心性的人)和社會橋梁(連接不同圈層的人)。通過實地數據分析和實驗室實驗證明,雖然高人脈的人比低人脈的人更有可能分享交易内容,但他們分享品牌内容的可能性更小。相比之下,中介度高的人比中介度低的人更有可能分享品牌内容,但分享交易内容的可能性較小。本研究豐富了關于社交網絡營銷和線上口碑營銷(e-WOM)的文獻,具有較強了理論和實踐意義。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助理教授張強分享了視頻網站中廣告插播時間對于視頻平台及廣告主效益的影響,信息流廣告,視頻廣告在我們的日常娛樂中越來越常見,關于這方面的研究也逐漸興起,過去的研究多聚焦于廣告投放的對象,投放的場景,張強老師從投放時機(Timing)的視角切入,并從與内容相關的維度讨論投放時機的差異,包括:關鍵度,連貫度,信息密度等。通過虛拟視頻網站的實驗環境,記錄不同組别參與者的行為數據,對研究假設進行了驗證,豐富了相關領域的研究内容,對于視頻網站和廣告主的廣告投放策略制定具有借鑒意義。

 香港大學助理教授杜金钊的研究是營銷與組織行為的領域的交叉。杜老師的研究通過構建博弈模型分析了如何使用一個共同的組織語言(common organizational language)加強營銷分析師和産品工程師之間的溝通。公共語言的使用增加了知識轉移的概率;然而,它依賴于雙方的學習努力,隻有當學習的成本不太高,并且每一方都能從公司的價值中獲得足夠的份額時,它才會對公司績效有益,這對總經理等第三方的潛在幹預具有管理意義。

 同濟大學助理教授邱烨分享了電商平台和第三方商家的之間對于商品定價策略和産品進入的博弈關系。對于一個銷售平台來說,有效管理第三方商家是一個挑戰。如果消費者的信息不完整,該平台是否可以通過産品品類策略來發出産品質量的信号,進而使得電商平台和消費者,第三方賣家三方共赢的局面。經驗證據表明,亞馬遜決定提供一種産品後,第三方平台銷售額大幅增長,而這種增長不會發生在亞馬遜沒有進入的産品上。即使是在亞馬遜進入銷售該産品之後,第三方平台繼續出售,亞馬遜的該商品價格也比第三方的要高。本研究得出了平台可以策略性地使用産品的品類策略的結論。

 南京大學助理教授崔雪彬分享了新興市場中移動購物的價值能夠緩解線下零售商店的不足。崔老師利用個人層面的移動互聯網APP使用行為數據,研究了當地零售稀缺性對消費者移動購物APP使用行為的影響。研究發現,線下零售店較少區域的消費者會在移動購物APP上花費更多的時間,使用頻率更高,在移動購物APP上進行更多的購買。該研究揭示移動購物技術有助于改善新興市場欠發達地區零售商店短缺的問題。研究對相關公共政策制定和網絡零售商的客戶定位具有重要的實踐啟示意義。


 分享期間,在場的師生與青年學者們就如何排除替代解釋、是否可以采用更新穎、有趣且合理的機制解釋、如何更好地開展後續的研究進行了深入讨論,并對營銷學科建設進行了研讨,現場氣氛熱烈。最新研究成果的分享與學者們真誠睿智的交流研讨為師生們帶來了一場學術饕餮盛宴,大家表示此次學術分享對拓展視野、理解研究前沿大有裨益。


 至此,2019南京大學管理學院海内外青年學者學術論壇(市場營銷專題)圓滿結束。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