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大招頻出。2018年升級形成以長三角三省一市包括上海松江,浙江杭州、嘉興、湖州、金華,江蘇蘇州,安徽宣城、蕪湖、合肥等九城市(區)為主體的“一廊一核九城”G60科創走廊,2019年下半年推出包括上海市青浦區、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浙江省嘉興市嘉善縣等在内的長三角生态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這些大招表明,當前長三角地區的一體化發展正式步入了快車道。在實踐和操作層面上,長三角一體化的一個重要抓手是跨區域園區合作和平台建設。為此,在區域治理模式變遷彰顯國家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重要導向之下,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進程中的園區合作和示範區建設,正成為引領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
長三角一體化進程中園區合作的曆史使命
改革開放以來,長三角區域經濟尤其是園區經濟模式已經呈現出多功能、專業化的發展态勢,形成了經濟開發區、高新區、自貿區等多種平台經濟形式。通過園區和示範區合作,打造主導産業集群,形成地域經濟發展的增長極,本質上是一個地理學問題。正如2011年美國曆史學家伊恩·莫裡斯在其名著《西方将主宰多久:從曆史的發展模式看世界的未來》中所提出的,地理學是決定國家曆史命運的第三種力量。這裡的“地理學”,并非是基于物質地理視角,而是基于經濟地理視角。一方面,地理學決定了社會發展方式;另一方面,社會發展方式也在改變地理的内涵。雖然區域經濟發展所依賴的自然地理條件具有天然的不可逆性,但人文經濟活動對經濟地理條件也有塑造作用。由此可見,示範區經濟在我國未來經濟的發展中承擔着重要的曆史使命。
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長三角與京津冀、粵港澳大灣區作為我國最主要的三大區域經濟體,在國家戰略中承擔了不同的區域職能。京津冀作為我國的行政中心自然地承擔了國家治理職能,粵港澳大灣區憑借其領先的對外開放優勢承擔着國家的對外導向職能,而長三角則承擔着至關重要的經濟職能,三者形成了政治體系、開放體系和經濟體系的互聯互動。國家戰略中經濟職能的承擔賦予長三角更加重大的曆史使命,其一體化發展勢必成為我國協調聯動的區域發展示範區。
作為在國家經濟發展中園區經濟和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雙重曆史使命的交彙點,長三角的園區合作發展對實現我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有着重大的示範意義。一方面,長三角園區經濟的發展有利于各個地區培育和形成先進的特色産業集群,推動我國嵌入發達國家主導的全球創新鍊。另一方面,以長三角為引領的長江經濟帶的園區合作建設,将有助于中國東中西部地區的區域經濟合作和産業轉移,在推動“一帶一路”建設的同時,也将縮小國内區域發展的差距。
長三角園區合作中的總部經濟和工廠經濟
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進程中區域内部的園區合作,有利于明晰區域内每個城市的功能定位。不同城市現有的産業基礎和禀賦條件具有很大的差異,但結合其自身的情況和特點,能夠承擔符合其定位及發展狀況的經濟職能,發揮不同城市的節點作用,實現總部經濟和工廠經濟的有機協調,推動長三角内部的區域協作發展。
長三角作為我國重要的經濟增長極和先行區域,其園區和平台經濟的發展一直處于全國領先地位。比如,從2016年國家公布的首批雙創示範基地情況來看,在17個區域示範基地中長三角地區占了4個,分别是上海市楊浦區、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浙江杭州未來科技城以及安徽省合肥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
園區經濟良好的發展基礎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提供了強力的支持。上海作為長三角城市群的中心城市,長期緻力于發展綜合性總部經濟,引領整個長三角的發展;而南京、杭州和合肥作為省會城市與蘇州、無錫、甯波等作為在制造業發展方面具有良好基礎的城市,則發揮了較好的區域性總部經濟的功能,并輔之以其縣區的專業性總部經濟的優勢,其外圍中小城鎮則發展了與其自身禀賦情況相适應的以制造業為中心的特色工廠經濟。它們通過清晰的區域職能分工,實現了長三角内部區域合理的分工協作,推動區域經濟的發展和快速的一體化進程。
“飛地經濟”助推長三角園區合作的發展
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進程中,園區合作和示範區建設離不開“飛地經濟”的助推。“飛地經濟”的出現,主要源于各生産要素以及産業布局、組織形式等環境在區域間形成的各種壓力差。長三角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先行區域,虹吸了大量的高級生産要素,集聚了各種國内外市場導向的産業,與中西部地區形成壓力差,導緻“飛地經濟”應運而生。通過與外部的産業合作和園區共建,緩解了土地、勞動力成本等方面的壓力,促進了長三角地區産業結構的轉型升級,加快了長三角一體化進程。
長三角的“飛地經濟”到目前已有十多年的發展曆史,已經建成抑或在建的各類“飛地經濟”園區已經超過百家。在長期的發展和探索實踐中,長三角的“飛地經濟”主要形成了獨具特色的4種典型模式,分别是優質資源跨區域整合模式、供應鍊跨區域垂直整合模式、貼牌生産的區際代工模式和跨區域的園區平台共建模式。此外,還包括園中園、共管園、托管園、援建園、項目合作等園區共建模式。比如,依據投資規模、建設期限等,在開發園區内劃出部分土地交由外來合作方管理運作;以開發園區為整體,聯合成立管理機構,實現多方共同管理等。
與此同時,長三角長期以來形成的成功模式和經驗,也為其未來的跨區域園區共建提供了技術、結構、資源等方面的導向。一方面,長三角積極響應國家的号召,加快與長江中上遊地區以及中西部地區的園區合作,從而加強東中西部地區之間的區域經濟合作和産業轉移。另一方面,将“飛地經濟”的經驗運用到“一帶一路”建設中,與沿線國家進行跨境開發區的合作。這些做法,不僅充分利用了欠發達地區土地、勞動力資源等的互補優勢,又滿足了目标區域基礎社會等需求的改善,推動了長三角地區更高層次的對外開放。
區域一體化進程中園區合作的發展理念與原則
一是要結合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發展理念。長三角園區合作的發展,不僅要有政府自上而下的統籌設計,也要有企業自下而上的主動參與。首先,要以國家政策為指導,根據國家出台的相關指導意見,在“一帶一路”建設中有針對性地在重點産業、重點領域等方面與重點國别開展跨國園區共建。其次,在政府職能層面,要加快培育長三角地區園區合作的重要載體,促進區域聯動,共建跨區域的産業園和示範區。同時,要圍繞産業鍊對專利權分布進行分析,實現對園區規劃建設的精準招商。最後,企業可依托和借鑒成功經驗,積極主動參與長三角區域内部、中西部地區以及境外合作園區的開發和共建。
二是要嚴格遵循産城融合發展的基本原則。這裡,“産”指的是園區中以工業為主體的産業,“城”指的是産業發展所依托的城市空間載體。園區建設的目的,主要是實現當地經濟的發展,縮小區域間發展的差距。合作園區内的産業升級,将融入載體城市,使之具有城市形态和城市功能。因此,在進行跨區域園區建設時,應當充分考慮到園區所在城市的能力結構和資源禀賦,建設不可替代的特色産業園區,實現産城融合和一體化發展。
三是要考慮輸出區域和目标區域的推拉力。一方面,根據現有區位的産業集聚不經濟與要素成本大幅提高等因素,推動相關産業借助“飛地經濟”向外地進行轉移。另一方面,還要充分考慮到目标區位低廉的成本優勢和良好的區域投資環境等拉動力,實現轉移産業與目标區域的自然資源、勞動力等禀賦狀況的匹配與耦合。比如,可以考慮選擇人口結構年輕化的埃塞俄比亞以及政策寬松的東南亞等地進行投資。
來源:《浙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