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生态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千年大計。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十四五”時期,要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多措并舉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面對自然資源的逐漸枯竭和環境惡化問題,綠色持續發展不能停留在節約資源和減少排放上,還需要加大對資源和環境的投資。要實現加大對資源和環境的投資,必須在資源環境的發展研究中引入并且厘清四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及其與資源和環境投資間的關系。
一是要素的邊際收益。在自然資源供給數量固定的情況下,通過增加勞動、資本等可變要素數量來獲得更多的産量和報酬是有限的,達到一定程度邊際收益就會為零甚至是負數。要克服和緩解邊際遞減的趨勢,唯一的可能就是要對自然資源進行投資,推動技術進步,增加自然資源供給和提高它的品位和質量。自然資源匮乏的唯一判斷是成本,而不是實物的稀缺。要從自然界取出資源,就要給自然界投資。經濟越是發展,對自然資源供給條件方面的投資越重要,因為它的目的是改變自然資源質量和供給條件。
二是土地等自然資源資本。馬克思強調,在土地價格中,土地資本會占越來越大的比重。随着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土地自然力不僅需要補償,還需要投入資本,建立人們合理利用自然力的有效機制。土地資本的收益歸屬應該遵循誰投資誰收益的原則,即誰投資誰就擁有土地資本。另外,土地流通也是土地資本價值實現的一個途徑,土地資本價值的實現離不開流通。把土地資本原理進一步推廣到自然資源領域,隻要是向自然資源的投資都會形成相應的資源資本。比如,改善資源環境投入形成的環境資本,提高礦物品位投入形成的礦物資本,改善水質的投入形成水資本等。在投資主體多元化條件下,要調動各個方面對自然資源投入的積極性。激勵手段包括:投資收益必須歸投資者所有,要保證自然資源的經營者(投資者)能夠在經營其所投資的土地等自然資源期間得到投資收益,以提高其向自然資源投資的積極性;調整資源價格體系,水資源、礦産品和能源的價格要考慮到資源成本。
三是生态财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幹淨的水、清新的空氣、多樣性的生物、綠色的環境是寶貴的生态财富。不能為謀求物質财富而犧牲生态财富,要牢固樹立“保護生态環境就是保護生産力、改善生态環境就是發展生産力”的理念。在現行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中,國内生産總值指标既沒有真實反映預防環境污染的費用,也沒有涉及到自然資源存量的消耗與折舊以及環境退化的損失費用,恰恰給經濟發展産生了錯誤的導向,直接導緻了以環境資源存量和質量迅速惡化為代價的虛假繁榮。現在明确2035年要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這個現代化應該是包含環境、生态和質量,也就是生态财富的内容。現有GDP的内涵應該包括兩個方面調整:在GDP中要扣除由于環境污染所造成的損失以及為此而支付的成本的扣除;生态投入以及相應的生态産出應該計入GDP,其中包括類似于土地資本的生态資本。
四是資源産權。避免自然資源公地悲劇的關鍵是要有排他性的産權制度,改變人們對公共财産的過度使用現象,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需要做到兩點:第一,要明确産權主體是産權制度的核心,既涉及産權歸屬又涉及産權責任;第二,要明确使用資源就要向産權主體付費,這樣就可以防止濫用資源。因此,凡是能夠明确私有産權的盡量明确其私有産權,從而使自然資源能夠得到私人産權利益的關心。對一些仍然保持國有産權的自然資源也要克服公地悲劇,必須健全國家自然資源資産管理體制,統一行使好自然資源資産的所有者職責。十八屆三中全會就明确提出完善發展成果考核評價體系,因為公有地、公有資源實際上由地方政府來承擔它的産權責任,因此考核評價就要加大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的權重,對領導幹部要實行自然資源資産離任審計,建立生态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
來源:新華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