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彪: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6.5%增速并不低

發布時間:2018-03-08


轉自:南京大學新聞網


  3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今年我國發展主要預期目标,是國内生産總值(GDP)增長6.5%左右,“上述主要預期目标,考慮了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需要,符合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實際。”報告說道。


  6.5%的GDP增長目标,低于我國去年6.9%的年增速,經濟高質量發展與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一脈相承。在南京大學“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高端智庫建設培育單位“長江産業經濟研究院”院長劉志彪看來,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6.5%的經濟增速并不低。


  6.5%可能高過5年前的10%


  時代周報:3月5日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國内生産總值(GDP)增長設定在6.5%左右,這是否意味着我國放慢了經濟增長速度,轉向高質量發展?


  劉志彪:GDP增長安排6.5%的速度,跟過去相比較,好像是放慢了經濟增長速度,這是自己跟自己的過去比,好像低了,其實不然。在L型增長态勢下,6.5%的速度并不低。過去GDP基數小,現在總量大,1%的絕對額是很大的,現在的6.5%,可能比前五年的10%都要高。


  另外,現在世界經濟都處于調整期,中國經濟增長6.5%,在全球也可以說是一枝獨秀了。這種速度,是在按2035年按期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需要在走。但是也應該看到,我國經濟發展已經進入新常态,新時代的結構升級、轉向高質量發展,比速度問題更加重要;此外,為了追求高質量發展,必須把一些追求速度的資源轉向追求質量,為質量提升留下足夠的空間,否則,在高速度的壓力下,很難有高質量發展的餘地。比如,高速度就要有高投資率,實踐中往往需要采取加大财政赤字、加大貨币投放力度等“大水漫灌”式的方式,這次政府工作報告對這樣的增長方式堅決地說了“不”,這值得稱贊。


  時代周報:現代化經濟體系不再唯GDP論,但經濟體系的考核總要有标準,衡量現代化經濟體系進展應該采用什麼數據和标準?


  劉志彪:新時代為了緩解社會主要矛盾,需要以供給側結構改革為主線,從追求速度經濟轉向追求高質量經濟。這需要完善發展成果考核評價體系,糾正單純以經濟增長速度評定政績的偏向,加大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态效益、産能過剩、科技創新、安全生産、新增債務等指标的權重,更加重視勞動就業、居民收入、社會保障、人民健康狀況。


  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獨立自主


  時代周報:在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過程中,政府這隻“看不見的手”應該如何發揮作用?


  劉志彪:改革政府與市場關系是形成現代化經濟體系的主要路徑。首先,要更好而不是更多地發揮政府作用,“更好”的标準是不缺位、不越位、不錯位。要通過負面清單、責任清單的管理,适當地減少幹預,把有限的資源集中在做最有效的事情上;其次,要把“放手”當作最大的“抓手”,明确政府的權力邊界,對權力清單外的事務要多做“減法”;最後,要“放手”不是“甩手”,為市場活動制定規範,并充當監控者和仲裁者,糾正市場自身的失敗,在非營利性活動中發揮主體角色,為市場發展提供充足的外部經濟性。


  時代周報:每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政策都有三個缺一不可的綜合目标:增長、平等與穩定。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應該如何達成三個綜合目标間的适當平衡?


  劉志彪: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社會生産得到了飛速發展,物質生活水平得到了迅速提高。現在已經不是短缺經濟,不需要過度追求增長速度去滿足社會的物質需要,這時,宏觀經濟管理和政策的重心,也要做出根本性的轉變:要從追求投資規模、GDP增長速度,轉向追求提高經濟體系的質量,轉向扭轉重大經濟結構失衡,轉向追求經濟系統的協同性。否則,不僅無法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也無法做到實體經濟與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還會進一步引發經濟結構的重大失衡。


  但這并不意味着速度就不重要了。GDP增速仍将是中國一些重大經濟問題的邏輯基石,是經濟政策的最重要的量化指标。2035年要實現基本現代化,人均GDP按現在的币值要達到2萬多美元。這意味着從2020年開始接下來的15年中,或者在2016年8260美元的基礎上,經濟增長得保持5%左右的速度才能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除了速度,現代化經濟體系對分配體系和經濟穩定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如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建設需要有設計良好的激勵機制,在追求效率的基礎上用再分配工具實現社會成員之間的收入分配合理,逐步縮小收入分配差距,推進共同富裕、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經濟體系現代化的基本要求也是根本性标志。


  時代周報:在許多業已實現現代化的西方國家中,貧富差距、階層固化問題凸顯,與此相比,我國的現代化經濟體系有何特點?


  劉志彪: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有關論述,我國将要建設的現代化經濟體系主要應該包括七個子體系的内容:産業體系是基礎和核心,市場體系是配置資源的主要機制,分配體系是激勵機制,區域發展體系是空間布局結構,綠色發展體系是生态環境基礎,開放體系是與外部世界的聯系機制,經濟體制是制度基礎。因此,我國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特點是系統全面,它吸收了西方國家的經驗教訓,以防止發生重大經濟結構失衡。


  另外,中國作為發展中的大國經濟,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不可能像小國經濟那樣,可以通過嵌入全球經濟分工、建立依賴外部的開放型經濟體系,而必須依據于不斷增長的内需,建設獨立自主的、開放的現代化經濟體系。這也是我國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戰略目标中的最重要特點之一。


  中國不僅是全球規模第二大的經濟體,也是轉型發展中的大國,支撐現代化經濟體系的産業體系、區域體系等發展水平并不高,二元經濟結構比較明顯。因此,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雖然全球有某些發達國家的框架和道路可以參照,但是對我們來說卻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以照搬,必須依靠自己的踏實苦幹和艱苦探索。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