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 強 :區域一體化的經濟學解釋——長三角一體化的中國實踐

時間:2020-10-15浏覽:4346

       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詞抓好重點工作,真抓實幹、埋頭苦幹,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不斷取得成效。最近的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再次将安徽、江蘇、浙江、上海這三省一市的發展放在國家戰略的高度,作為全國發展最強勁活躍增長區域,長三角要力争成為高質量發展樣闆區、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引領區、區域一體化發展示範區、改革開放新高地,而其中一體化是核心關鍵。

       區域經濟的一體化在經濟學層面,首先是解決外部性問題。外部性又稱為溢出效應,指一個人或一群人的行動和決策使另一個人或一群人受損或受益的情況,經濟外部性是經濟活動對他人和社會造成的非市場化的影響,社會成員(包括組織和個人)從事經濟活動時其成本與後果不完全由該行為人承擔,分為正外部性和負外部性。正外部性是某個經濟行為個體的活動使他人或社會受益,而受益者無須花費代價,負外部性是某個經濟行為個體的活動使他人或社會受損,而造成負外部性的人卻沒有為此承擔成本。在區域經濟一體化過程中,公共産品的提供尤其是交通基礎設施例如高速公路、高速鐵路等路橋的跨區域建設,明顯帶有正外部性的因素。長三角一體化進程中,交通先行,一體化的交通基礎設施網絡的建設成為首要成果。三省一市在建設機制方面更加協同一緻,城際軌道交通一體化運營管理方面取得突破,形成交通一體化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的長三角樣闆。以南京為例,一體化的交通網絡,自然包括對安徽境内的馬鞍山、滁州、合肥、蕪湖等地城際交通的快速建設。

       與此相對應,環境污染的跨區域治理則是應對負外部性的必然舉措。在構建長三角生态環境一體化、整合長三角生态環境資源、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統治理時,都需要從整體思考,從自然資源的布局而不是行政區劃的邊界劃分責任和權力。通過整體環境治理目标體系,實現規劃标準一體化、供給分配一體化、污染治理一體化、常态監管一體化和風險防控一體化,這樣才可以避免一湖三不管的困局。

       長三角一體化進程中,第二個經濟學解釋是:囚徒困境,通常可以理解為從局部思考的最優決策,但是在全局層面卻是次優選擇。這一點,通常可以解釋以往各地在産業布局中的重複建設,以及招商引資中的惡性競争。這次會議特别強調:以一體化的思路和舉措打破行政壁壘、提高政策協同,讓要素在更大範圍暢通流動,有利于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實現更合理分工,凝聚更強大的合力,促進高質量發展。差異化的協同發展促進長三角産業分工合作不斷深化,長三角中上海建設“五個中心”“四大品牌”,重點強化服務功能,提升服務經濟主導優勢;江蘇制造業與服務業并重發展,在産業技術創新上走在全國前沿;浙江以信息經濟為核心産業引領轉型升級;安徽集中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的同時,承接蘇浙滬的制造業轉移集聚。

       經濟學家巴拉薩将區域經濟一體化分為四個發展階段:貿易一體化,取消商品流動的限制,實現市場一體化;要素流動一體化,實現勞動力、資本等生産要素的自由流動;政策一體化;最終實現完全一體化。



來源:《新華日報》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