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新華日報
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最新成果。十八大以來的經濟發展實踐證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引領了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時代。
以新時代重大發展問題為導向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問題導向是馬克思主義的鮮明特點。聆聽時代的聲音,回應時代的呼喚,研究解決所處發展時代的重大而緊迫的問題,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産生的曆史脈絡。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也進入了新時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關于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時代的判斷是基于經濟發展呈現新常态作出的。從戰略機遇期視角觀察并科學判斷新常态,意味着不能隻把新常态理解為經濟增速放緩,必須科學判斷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抓住和用好發展的新機遇。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經濟增長從高速轉向中高速的變化實質是經濟發展方式從規模速度型轉向質量效率型,這就是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因而新常态不隻是速度變化,還有兩個重要表現:一是結構優化,經濟結構調整要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并舉;二是動力轉換,發展動力從主要依靠資源和低成本勞動力等要素投入轉向創新驅動。
告别低收入發展階段、進入中等收入發展階段,這是我國進入新時代的一個重要特征。在這個階段,面臨着一系列與低收入階段不同的新的重大發展問題,概括起來主要有:一是傳統發展動力衰減。二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嚴峻挑戰。三是發展面臨的深層次問題。基于經濟發展新時代面臨的突出問題和挑戰,以及對經濟發展新常态的科學判斷,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新發展理念是對我國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指引。創新着重解決發展動力問題;協調着重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綠色着重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問題;開放着重解決發展内外聯動問題;共享着重解決社會公平正義問題。新發展理念是對我國經濟發展實踐經驗的科學總結,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主要内容,也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科學指南。新發展理念是指引中國走向富強的理論之魂,開辟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新境界。
以人民為中心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核心要解決好“為什麼人”的問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實現最大多數人的利益為目标,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切實保障人民群衆的經濟、政治、文化、生态等權益,使群衆有更多的獲得感。其内涵是:發展生産力、增進人民福祉,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實現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就是要堅持以人民需要為出發點和歸宿。面對過去長期存在的人民群衆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與落後的社會生産之間的社會主要矛盾,着力于發展生産力改變社會生産的落後狀态,解決人民“富起來”的問題,實現全面小康。現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所謂美好生活的需要,不僅涉及對物質和文化的需要,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高層次需要日益增長。與此同時,影響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制約因素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面對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以人民為中心的經濟思想,就要更加關注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尤其是中高端消費的特征。
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貫穿在以人民為中心的經濟思想之中。共享發展的理念,充分體現了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本質要求,也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人民為中心發展觀的體現。共享發展理念,就是要在發展中共享、在共享中發展,努力實現改革發展成果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在共享發展中,人民群衆共同分享改革發展成果,不斷得到實實在在的利益,在民生改善中有更多獲得感,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不能一邊宣布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另一邊還有幾千萬人口的生活水平處在扶貧标準線以下,這既影響人民群衆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滿意度,也影響國際社會對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認可度。
以創新和開放為發展新動力
進入經濟發展新時代,供給結構不适應需求變化的問題突出出來,成為矛盾的主要方面。習近平總書記适時提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着力推動經濟結構優化、動力轉換。
經過持續30多年的高速增長,供給側的物質資源和勞動力的供給的推動力出現衰減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影響經濟增長的供給側要素還包括技術、結構、效率等。科技創新、結構調整、效率提高等都有巨大潛力,而且是更可持續的經濟增長動力。新發展理念明确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供給側的其他動力如結構調整、提高全要素生産率等,都可以依靠創新得到充分激發。
創新的動力作用不僅僅是指替代物質資源的投入,更重要的是實現現代化需要進入世界前沿的科技創新驅動。當今世界,技術進步更多來源于科學的新發現。習近平總書記說,什麼是核心技術?一是基礎技術、通用技術,二是非對稱技術、“殺手锏”技術,三是前沿技術、颠覆性技術。因此,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尤其要重視基礎研究,引導從事基礎研究的研究型大學的科研方向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出世界一流的成果,在此基礎上,打通從科技強到産業強、經濟強、國家強的通道,解決好從“科學”到“技術”轉化,建立有利于出創新成果、有利于創新成果産業化的機制。這就是十九大所提出的建立産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開放發展也是中國發展的動力。過去在發達國家主導的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中國的開放仍然獲得了全球化的紅利。現在中國經濟進入了新時代,開放發展也進入新時代。開放發展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包括:建立全球命運共同體的思想,相應的“一帶一路”倡議;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思想,相應的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利用自由貿易區等開放載體,形成陸海内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提高對外開放質量的思想,相應的既要注重提升出口質量和附加值,又要注重外資質量和選擇;全球價值鍊思想,相應的産業邁向全球價值鍊中高端和形成面向全球的貿易、投融資、生産、服務的價值鍊,培育國際經濟合作和競争新優勢。顯然,開放發展思想對新時代的發展具有更為強大的動力作用。
以解決不充分不平衡問題為發展着力點
我國發展進入新時代後,兩大發展問題日益凸顯:一是發展不平衡,二是生态環境不堪重負。新發展理念指出了解決這兩大問題、實現科學發展的路徑。
根據木桶原理,無論全面小康還是現代化進程都是由短闆決定的。協調發展就是要補齊短闆。找出短闆,在補齊短闆上用力,通過補齊短闆挖掘發展潛力、增強發展後勁,是協調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是同步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農業還是‘四化同步’的短腿,農村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闆。”即使将來城鎮化達到70%以上,還有四五億人在農村,農村絕不能成為荒蕪的農村、留守的農村、記憶中的故園,城鎮化要發展,農業現代化和新農村建設也要發展,同步發展才能相得益彰。協調發展,要求着力補齊農業農村短闆,從根本上克服農業的弱勢狀态,改變農村的落後面貌。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所處的新時代,是由工業文明轉向生态文明的時代,需要通過綠色發展推動生态文明建設。長期以來,依賴化石能源的傳統工業化造成嚴重的生态環境破壞。為了應對嚴峻的生态環境挑戰,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經濟社會永續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态文明建設事關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和‘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标的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幹淨的水、清新的空氣、多樣性的生物、綠色的環境是寶貴的生态财富。經濟發展不僅要謀求物質财富,還要謀求生态财富。新時代的綠色發展不僅不能産生新的環境和生态問題,還要治理過去的發展所遺留的環境生态問題。
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改革方向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已經建立了系統的支持發展的經濟制度。其中包括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和基本分配制度;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等等。
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時代後,對改革中建立的新制度提出了進一步完善的要求。十九大提出的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需要相應的制度變革,這就是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構建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經濟體制,不斷增強我國經濟創新力和競争力。其中完善産權制度與要素市場化配置是經濟體制改革的重點。
完善産權制度的目标是通過産權的有效激勵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也就是使企業這個經濟細胞活起來。現代産權制度的基本要求是歸屬清晰、權責明确、保護嚴格、流轉順暢。完善産權制度突出在兩個方面:一是在産權得到嚴格保護基礎上推動産權的有效流轉。二是推動國企和國資管理改革。
在市場對資源配置起決定性作用的背景下,完善要素的市場化配置,目标是要素自由流動、價格反應靈活、競争公平有序。宏觀調控有度,是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下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體現,也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