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南京大學新聞網
作為全省唯一既濱江又臨海的城市,南通在“1+3”重點功能區劃分中,是唯一同時在兩個功能區承擔重任的城市。可以說,在“1+3”重點功能區戰略中,南通是發展潛力最大的城市,它既是揚子江城市群的一部分,又是沿海經濟帶的重要成員,更重要的是靠近上海。我們在研究南通發展戰略時,不可能離開上海。
揚子江城市群的核心是跨江融合發展。江北地區在新的功能區戰略下要有新突破、新作為,關鍵是跨江發展。從江蘇區域情況看,上海通南通的崇啟大橋、蘇通大橋以及在建中的滬通大橋等,使得沿江地區形成了縱橫交錯的一體化區域。
從橫向看,第一條是以上海為起點,經過蘇州,沿滬甯線通向南京;第二條是以上海為起點,經過南通,沿長江北岸通向南京;第三條是以上海為起點,經過南通沿海,通向連雲港。江蘇沿江地區的發展,首先要考慮這三條以上海為龍頭的交通大動脈。過去隻有江南一條線,現在新加的兩條線,都是以南通為江北的起點,這是南通非常重要的區位優勢。
從縱向看,沿江建成的多座大橋為跨江同城化打通了脈絡。江陰大橋解決了江陰和靖江的同城問題,潤揚大橋解決了鎮江和揚州的同城問題,泰州大橋解決了泰州和常州的同城問題,蘇通大橋解決了蘇州和南通的同城問題,滬通大橋将解決南通和上海的同城問題。同城化下,蘇中概念正在被淡化,甚至消失。對南通而言,不僅僅是和蘇州融合,更重要的是和上海融合。加快推進南通和上海同城化,就是要解決在新常态下經濟、地理等格局重塑的問題。
江蘇提出建設揚子江城市群,唯一的缺憾是上海不在其中。過去城市化提的是“産城融合發展”,現在江蘇提出“1+3”重點功能區戰略,把生态納入其中,叫“産城生态一體化融合發展”。按照這個思路,發展區必須有生态區。
“1+3”重點功能區戰略把江淮作為生态功能區,其他地區作為發展區。單純搞發展區,或者單純搞生态區,都不妥,大區域中要包含一個生态區。南通在“1+3”重點功能區戰略中毫無疑問是發展區,但仍然要布局生态功能區。
功能區重構一定要有共享發展的思想。所謂共享經濟,共享發展,是指共享發展成果、共享發展資源。同城化的實質就是要共享城市發展資源。南通必須明确和上海同城化,主動對接,主動共享。
現在讨論“1+3”重點功能區重構戰略,一定不是孤立發展,而是共享。江淮生态區,它的生态資源要共享給其他地區,其他地區的發展資源也要共享給江淮生态區。這才是新的發展思路。
如何推動同城化?同城化,不是成為同一個城市。同城化的基本要素是減少分割,互聯互通,包括産業布局的同城化、交通出行的同城化、通勤就業的同城化、人口居住的同城化、公共服務水準的同城化、環境保護的同城化等。南通與上海同城化,幾大問題需要考慮:
一是高起點、高水準定位城市規劃。南通首先要考慮的是和上海同城化。上海和南通在地理位置、資源等方面互補性較大。上海的海港急需擴容,南通可以建設和上海一體化的海港。
二是上海高科技在南通産業化。科技創新、創新成果産業化在空間上是可以分開的。上海有非常強的創新資源,特别是張江已成為上海科創中心的科學城,是中心的中心。張江那麼多科技成果不可能都在上海産業化,必然要向外尋求産業化基地。南通緊靠上海,區位得天獨厚,近水樓台先得月,要成為上海科創中心的組成部分,作為其科創成果的産業化基地。
三是南通可以給予上海相對豐富的土地資源和相對便宜的房地産市場。
四是南通如何利用海港優勢提升對外開放水平。江海文章都要做,但南通更多要做好海的文章。先進發達的城市都是海港城市。通過與上海海港一體化、建好海港城市,提升對外開放度;利用長江口優勢,建設航運物流中心。
南通的定位還可以進一步朝着四個方面考慮:第一,南通完全可以提出建設成為國際化城市;第二,它可以成為上海的副中心;第三,南通完全可以成為區域的文化教育中心;第四,揚子江城市群應該是多中心,南通依靠沿江、沿海、臨近上海的優勢,應該成為長江北岸的區域中心。
按照以上定位,在産業選擇方面,南通應大力發展新興制造業,依托上海科創中心,建立高科技産業基地;依托江海優勢,建立以國際航運為領頭的現代服務業;依托臨海優勢,發展海洋産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