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彪:回答“創新四問”關鍵在于戰略轉型和産業升級

時間:2017-10-20浏覽:3442

轉自:南京大學新聞網

  省第十三次黨代會召開期間,省委李強書記在參加蘇州代表團審議時,提出了“創新四問”,切中了江蘇率先建設創新驅動省份戰略的軟肋,對于未來江蘇發展創新經濟的戰略走向将起到基礎性的推動作用,對江蘇乃至其他經濟社會發展實踐走在全國前列的地方都具有一定的思考和啟發價值,也需要理論工作者從一般意義上對此進行分析研究。


  在當前新一輪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蘇州在全省創新格局中,必須加速進行戰略轉型和産業升級,盡快把模仿創新的發展引領方式,轉型成為具有自主創新特征的新的引領發展模式。即基于中國龐大的内需市場,構建以我為主的全球價值鍊的開放型經濟新模式。蘇州有這樣的發展基礎、條件和環境,也應該有這種努力、擔當、勇氣和魄力。現在最需要的是,發揮自主創新的引領性作用,或率先建設成為自主創新經濟,必須把自身依賴于出口導向型經濟發展模式,逐步轉變為基于中國龐大的内需市場,構建以我為主的全球價值鍊的開放型經濟新模式。否則,我們就抓不住建設創新型國家給江蘇帶來的發展機遇。


  追求創新的原創性,要依據于原創性的基礎科研成果。這對把錢變為知識的基礎科學研究的投入、運作體制、研究效率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時,對把這些知識轉化為金錢的應用開發研究也提出了極高的要求。要使這兩種性質不同的創新過程順暢運行,需要政府努力去構建基于“文化——制度——市場——技術”的綜合性創新激勵系統。


  第一,原創性的創新成果對制度的依賴更加深重。缺少制度創新的支撐,不可能有原創性創新大量湧現。以法治為基礎的市場營商環境,是驅動創新實現原創性的主動力。一是在企業治理結構中,要有真正代表長遠利益的決策支持體系,急功近利的短期眼界,不可能孵化和衍生出需要長期打磨才能成功的原創性成果;二是要形成壟斷競争的市場結構,才能使企業既有競争壓力、又有競争實力去長期從事艱苦的研究開發活動;三是要以法治保護和鼓勵創新活動,如實施嚴厲的知識産權保護等。


  第二,培育和扶植本國原創性成果大量湧現的市場基礎。當今的中國市場已經對外資高度開放,但是對本土企業卻有許多行政性的進入障礙。從宏觀方面來看,政府應該站到前台帶頭支持中國企業實施原創性成果戰略。一是政府的大宗采購項目要對國内優秀民營企業按國際慣例實施傾斜支持政策;二是要努力建立國内統一市場,拆除市場壁壘和進入障礙;三是要鼓勵有條件的國際代工利用國内市場需求,及時轉換為具有原創技術和自有品牌的企業;四是要創造中國企業原創性成果形成的市場基礎和輿論條件。從微觀方面來看,要培養國内客戶的挑剔度。精緻需求型的客戶對廠商施加高标準的壓力,激勵廠商改善、創新、自我提升以進入更高級的市場區域。


  第三,民族文化認同和培植自信心的問題。發展中國家追求原創性成果主要的障礙,來源于當代人特别是年輕人對西方流行文化的過度崇拜。對世界著名品牌而言,品質隻是消費的一個基本條件,制造地點和文化曆史往往賦予了它們更多的社會學涵義,如原創性的設計思想、品牌想象力的曆史感等。因此,中國企業自創品牌的戰略,并不是一個簡單的經濟問題,也不僅僅是一個企業策略問題,而是一個更為複雜的民族文化自信心的重新塑造過程。


  長期從事國際代工進行出口導向的中國企業,現在都面臨着産業鍊向高端攀升的問題。這是經濟進入新常态後的一個重要的現實任務。但是從微觀上來說,本土低附加值的貼牌生産企業(OEM)是痛苦轉型發展自有品牌,還是安于現狀繼續做著名品牌光環下的幕後英雄,成為規模取勝的“隐形冠軍”,往往是兩難選擇。OEM企業是否一定要發展自有品牌這個問題,不能用簡單的是或不是來回答。如果競争的市場空間和容量依然存在,而且如果某一特定企業具備發展自有品牌的各種資源和條件,那它就應該大膽地進行創新。具體的創新可能有三條路徑:第一是OEM企業直接進入市場,獨立地發展自有品牌。第二是OEM企業抓住市場變化中的新空間,避開原品牌商的競争鋒芒,發展新的适合自身的新品牌。第三是通過改變技術,在既有的市場中挖掘新市場。


  不過,現實中擅長生産制造的中國OEM企業,與消費者之間距離往往太過遙遠,它們對市場的感知能力并不敏感,要達到上述所說的悟性,也絕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因為畢竟許多企業隻會OEM,一旦它選擇了轉型自有品牌的戰略,也絕對不是多了一個品牌的問題,而是多了一個複雜的經營管理體系。中國OEM企業真正缺乏的是如何将各種資源合理配置并且關聯起來的能力。現在它們要做的最基本一點,就是應該把企業實力做大,把技術水準做上來,把工人素質做上來,把産品質量做上來,把國際口碑做上來,把企業的知名度做上來,企業品牌就會自然而然地形成。


  現階段,中國制造業通過創建原創性成果和品牌來實現整體的産業升級,這個階段還沒有全面地到來。但這并不排斥某些具備條件的先進企業在提高和穩定OEM訂單的基礎上,逐步實現從OEM向ODM(原始設計制造商)和OBM(原始品牌制造商)的轉化。實現這種轉化,不僅需要企業不斷提高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和累積組織能力,而且需要社會和政府為某些有條件的中國企業創造品牌經營的市場基礎和需求條件,培植品牌企業所需要的文化自信心和制度條件等。


  創新生态系統的開放性、包容性,主要目的是為了得到更多的全球智慧和資源為我所用。全球智慧和資源主要是人力資源。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因此,通過開放的包容性社會生态環境的建設,千方百計推進全球優秀人才向中國移動和流動,是在開放型經濟條件下推進創新驅動發展的首要政策目标。創新生态系統的開放性包容性,應該構建至少包含如下元素和特征的創新生态系統:


  把知識轉化為财富的企業主體系統。企業是創新活動的真正主體,它是主導科技知識轉化為商業化應用全過程的主要力量。實踐證明,以高技術企業為主體,使其與政府、高校、科研機構、金融部門之間形成開放的緊密型聯系,形成有利于創新成果大量湧現的命運體,對于吸收源于高校、科研機構的原始基礎創新的思想,對于企業醞釀颠覆式創新和改良式創新,對于研發出新産品、新服務、新産業、新業态,對于降低研發風險、有效促進科研成果的商業化,是至關重要的。


  最大限度地适應、回避創新風險的資本系統。并不是所有的貨币和資本,都對創新活動具有鼓勵和包容性。未來,中國政府在科技研發資助、初創企業培育等方面,将會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從而形成政府、國家科研機構、大學、國企民企、風投資本、專業服務提供商等之間的以經濟利益為紐帶的緊密合作,各投資方積極參與從科技創新到商業化和産業化的全過程,形成一條獨特的價值鍊。


  靈活高效的全球創新人才激勵系統。收入多、平台高、成長機會多、創新氛圍好,是激勵人才引得進、用得好、留得住的關鍵因素。除了獲取更高的工資收入外,優秀人才主要靠技術入股、股權獎勵等獲得持續收入。鼓勵創新人才合理流動、寬容失敗的鼓勵創新的文化,也是構成激勵系統的重要要素。此外,還要為創新人才和創新活動建立健全完善的法律法規系統,為創新人員和活動保駕護航。


  創新模式得以不斷更新的動力系統。當今世界各國的創新發展模式,利益呈現出多元化、多樣性趨勢,湧現出了大企業内部創業創新孵化機制以及創新中心培育等多種新模式。如大企業孵化的創業創新模式,就是大企業以投資者的身份,幫助員工成立附屬公司,如果創業團隊失敗,集團公司隻損失有限的投資資金;如果創業成功,則集團公司有收購附屬公司及其技術的優先權,使它成為内部的研發團隊。這一機制既降低了員工創業創新的風險,又激勵了員工的創造力和積極性。


  建設全球創新鍊的分工系統。當今的創新生态系統,已經形成了全球創新鍊的結構:創新型企業位于這個創新鍊的高端,通過技術研發和外包,去引領全産業的發展;外包的加工制造裝配企業,則處于這個創新鍊的相對低端環節,它們往往處于全球綜合成本最低的地區,幫助前者将理念、設計、點子等轉化為具體産品。在這條創新鍊中,大學是這種全球創新分工體系中的核心要素,是創新生态系統形成和發展的關鍵因素。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