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坤榮:打造世界級人才集聚高地

發布時間:2019-08-30

      區域競争的本質是人才競争。國内區域競争格局經曆了由點到面、從“造城運動”向城市集群發展的轉變。未來區域之間競争,不僅僅是資本、技術、投資環境或者勞動力成本的競争,歸根到底是人才競争。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人力資本的集聚在一定程度上将重塑未來經濟發展空間格局。


      人才競争的重要意義可以從兩個方面加以理解:一方面,人口年齡結構影響經濟的活力。城市的發展歸根到底是人口集聚,城市化意味着勞動力進入城市,沒有人口,就沒有經濟增長,沒有繁榮、财富。中國的人口紅利正在減弱,人口出生率下降的趨勢仍将持續,既然“人口蛋糕”難以做大,那麼“蛋糕”的重新分配,特别是對青年的吸納就是接下來區域競争的關鍵。


      另一方面,人口知識結構決定創新能力與經濟競争力。人力資本積累與集聚是城市經濟的基礎,也是現代經濟增長的重要驅動力量。從短期來看,各類人才是房地産市場尤其是樓市“剛需”的主力軍,對穩定房價與土地拍賣價格、維持土地出讓收入均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在人口淨流入城市,房地産仍然具有投資潛力。從長期來看,關鍵的自主創新需要創新型人才去實現。人才是最重要的生産要素,是創新的主體。各類人才不僅是産業轉型升級的重要驅動力量,也是推動消費結構升級的主力。隻有提高區域對受過良好教育的勞動力、高素質人才的吸引力,才能實現提振消費、擴大有效投資、維持土地出讓收入等方面的短期目标,并為産業轉型升級,特别是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發展,儲備領軍人才、技術工人與潛在購買力,使江蘇逐步成為全球科技創新高地和新興産業重要策源地。


      當前,江蘇人才發展既面臨機遇,也面臨挑戰,具體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一是江蘇科教水平較高,良好的人才生态基本形成。國家“雙一流”大學數量僅次于北京,常住人口中大學生數量、兩院院士、科研産出能力均位列全國前列,正在邁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近年來,江蘇先後制定出台“人才26條”“人才10條”“科技改革30條”等各類政策,建立了覆蓋初創、成長、發展等不同階段的人才政策支持體系,“近悅遠來”的人才生态正在構建。根據《2017中國區域國際人才競争力報告》,上海、北京、廣東和江蘇排行前四,形成中國區域國際人才競争力的第一梯隊;浙江位列第五,居于第二梯隊的首位。


      二是江蘇人口老齡化現象嚴重。目前江蘇的老齡化率僅次于上海、北京,位居全國第三位,是老齡化程度最高的省份之一。無論從改善人口結構來看,還是從增強發展後勁活力來看,引進和聚集人才,特别是優秀的、年輕的高層次人才都是當務之急。


      三是在優化人口結構、加快人才引進工作方面有提升空間。從人口增量來看,2018年江蘇常住人口增量為21.4萬人,而廣東、浙江常住人口增量分别高達177萬人和80萬人。如果剔除同期人口自然增加數,2018年江蘇常住人口淨流入3萬人,而同期廣東、浙江分别淨流入84萬人、49萬人。比較長三角、珠三角主要城市近年來常住人口變化可以發現,2013-2018年南京新增常住人口總量僅為深圳的1/10、杭州的1/4,蘇州、無錫的情況更不容樂觀。從2018年的情況看,深圳、廣州和杭州新增常住人口數分别為49.8萬人、40.6萬人、33.8萬人,遠遠高于南京的10.1萬人和蘇州的3.8萬人。


      四是其他省份集聚人才政策頻出。近年來,高素質勞動力向大城市和大都市圈集中的趨勢越來越顯著。各地根據自身發展定位,紛紛推出一系列針對高技能勞動力的優惠政策。一些區位優勢明顯、經濟基礎好、開放程度更高的城市,如深圳、廣州,人才政策密集出台,集聚進程更快。作為科教大省、人口大省,江蘇在優化人口結構、加快人才引進方面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形勢逼人、時不我待。


      事業因人才而興,人才因事業而聚。優化相關人才政策,要使人才“引得來”,還要使人才“使上勁”,更要使人才“留得住”,打造世界級人才集聚高地。


      要使人才“引得來”。樹立全球視野和戰略眼光,充分利用區位優勢主動參與國際人才競争、擴大人才對外開放,提升人才國際化水平。以規劃引人才、以産業引人才、以市場引人才,實現不同類型、不同層次人才的優化配置。加快人力資源領域改革創新,破除阻礙人才在空間、部門間自由流動的體制機制,比如在保證嚴格程序的條件下下放外資人才中介機構審批權。立足實際,根據不同層次、不同階段的人才制定差異化的引進扶持政策,并推動獎勵補貼、個稅補貼、優先落戶(包括配偶、子女随遷戶)、安家購房租房、配偶就業、子女入學、醫療保險等具體的人才政策相互配套、有機銜接,打好吸引人才“組合拳”。


      要使人才“使上勁”,技術與知識“用得上”。搭建各類服務人才的創新創業平台、科技創新載體,如科技園區、科技創新産業基地、青年創新工場、工程中心等。共建一批産學研合作和成果轉化基地、高層次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平台,增強江蘇基礎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能力。完善江蘇知識産權交易市場、江蘇省技術産權交易市場、江蘇國際知識産權運營交易中心等知識産權服務平台,嚴厲打擊知識産權侵權行為。定期舉辦國際人才論壇、各類專業研讨會、技術沙龍等活動,鼓勵科技和學術人才交往交流。


      要使人才“留得住”。不斷提高人才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才能使人才真正“留得住”。完善城市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落實針對人才的生活、居住、醫療、交通等一系列相關配套。提高柔性化治理能力,提供精細化、便利化服務。大力推進人才安居工程,加快人才公寓、人才共有産權房的建設,鼓勵針對“新市民”的住房供應模式創新,降低年輕人的居住成本。做好輿論引導工作,提高年輕人的“容錯率”,營造開放包容的人才友好型社會環境。


轉自:學習強國

來源:新華日報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