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從來等:把南京打造成長三角西部增長極

發布時間:2019-08-29

      《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簡稱“規劃綱要”)明确了長三角“一極三區一高地”的戰略定位,即全國發展強勁活躍增長極、全國高質量發展樣闆區、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引領區、區域一體化發展示範區、新時代改革開放新高地。這對包括江蘇在内的長三角地區來說,既是前所未有的戰略機遇,更是沉甸甸的政治責任。南京作為江蘇省會城市,在長三角地區具有特殊的地理位置,在區位上既可以向東呼應上海這個長三角一體化的龍頭,也可以向西輻射帶動西長三角地區。同時,南京是我國東部地區的重要中心城市和長三角地區的唯一特大城市,在區域聯動發展和區域一體化進程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戰略地位。為此,把南京打造成長三角的西部增長極,對實現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的整體推進顯得尤為重要。


長三角空間布局的态勢與區域發展戰略的調整

      2016年的《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規劃》,首次提出“一核五圈”規劃,其中“一核”指上海,“五圈”包括南京、蘇錫常、杭州、甯波和合肥都市圈。2017年的《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年)》,明确上海都市圈包括上海、蘇州、杭州、無錫、甯波、南通、常州、紹興、嘉興、湖州、舟山11個城市,涵蓋杭州、甯波、蘇錫常都市圈,這三個都市圈在自身發展的同時成為上海都市圈的腹地,尤其是2008年以來其同城效應更為明顯。而南京、合肥都市圈與上海都市圈之間缺乏同步性,表現出第二陣營的特征。合肥自身經濟能量由弱變強,但仍無法帶動周邊地區發展。南京在2009—2018年自身經濟發展加速,并逐步帶動都市圈内淮安、馬鞍山等城市的發展,呈現出強大的經濟活力。因此,把南京打造成長三角西部增長極,對推進長三角西部地區的迅速崛起具有重要意義。


      南京處于蘇皖交界處,是中國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從東部發展走向東中西全面發展的關鍵節點,也是中國沿海開放走向全面開放的重要節點。從1978年改革開放至今,中國經濟的空間布局經曆了“不平衡發展”到“協調發展”的轉變。早期為了迅速擺脫低收入陷阱,東部地區與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差距逐漸拉大。黨的十八大以來,區域協調發展逐漸成為了我國發展的重要任務,截至2018年,東中西部人均GDP之比已縮小為1.85∶1.11∶1。随着中部崛起、西部大開發等國家戰略的實施,我國逐漸從東部一字型發展轉變為以東部沿海與長江經濟帶為主體的T型發展,乃至未來以長江、黃河經濟帶雙軸支撐的Π型發展。南京作為東部沿海發達地區與長江經濟帶的交彙點,将其作為增長極來打造是新時代區域全面發展的重要抓手。


      南京以國家中心城市為目标,高标準打造長三角西部增長極,推進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順應了我國全面發展與全面開放的大格局,符合中國從沿海一字型走向通過T型和Π型實現長江經濟帶大縱深全面發展的發展戰略。可以說,将南京打造成為長三角西部重要增長極,應是“江蘇作為”的重要選擇。


建設北沿江長三角經濟新通道

      将南京打造成長三角西部增長極,使上海的經濟能量能夠更好地通過南京傳導至長三角西部地區,除利用已有的長江以南滬甯通道外,長江以北的北沿江大通道也愈發重要。省委書記婁勤儉提出,就江蘇而言,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熱點在蘇南、重點在跨江、難點在蘇北。而跨江通道中又屬能夠直接聯通南京、上海與蘇北的通道最為重要,北沿江通道有助于實現“三點并進”、區域聯動的目标。

      建設北沿江長三角經濟大通道,時機相對成熟,具有一定現實基礎。一方面,蘇中、蘇北所在地區擁有上海至西安的G40高速與規劃建設上海至成都的北沿江高鐵,這都是我國承東起西的重要通道。另一方面,蘇中南通、揚州、泰州三市的經濟發展水平顯著提高,且與周邊地區經濟發展呈現一定的相關性。蘇中三市進一步融入上海、南京都市圈,在長三角一體化中發揮積極作用。研究表明,2002—2017年省内北沿江通道的空間溢出系數甚至略高于南沿江通道,說明蘇中城市與上海、南京之間已經擁有較強的經濟聯系,具備将中心城市經濟能量向北傳導的條件。

      建設北沿江長三角經濟大通道,有利于上海和南京的經濟能量越過長江輻射蘇北,實現蘇北振興的目标。江蘇省定60萬貧困人口,其中98%左右位于蘇北地區。雖然目前蘇北仍不是長三角核心組成部分,但長三角區域一體化在實際上也将惠及蘇北地區發展。當前,鹽城和淮安受上海、南京等長三角中心城市的積極影響逐步擴大,成為一體化的直接受益者。連雲港、宿遷與周邊地區的經濟互動愈發頻繁。徐州雖遠離長三角中心,但自身即為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經濟實力也在不斷提高。此外,愈加發達的交通基礎設施,使得蘇北各市與長江以南地區的經濟聯系愈加緊密,有利于提升蘇北各市的經濟發展水平。

      建設北沿江長三角經濟大通道,在長江以北利用現有的交通要道打造合理經濟通道,與南沿江通道構成閉環,有利于南京向北構造自己的經濟腹地,提升首位度與影響力。腹地理論認為,中心城市與周邊區域互相聯系作用,形成一個緊密聯系的區域共同體,使各類要素能夠以城市為核心相互吸引而集聚,讓中心與腹地共同發展壯大。近年來,圍繞南京構建“1小時省内通勤圈”重新成為交通發展重要目标。而北沿江通道作為重點工程,其建設将有利于南京腹地向蘇北地區擴展,加快南京高端資源向蘇北外溢,促進蘇北各類要素向南京流動,促進省内全域一體化發展。


高标準推進實施南京都市圈戰略

      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首先應當形成若幹個小的都市圈,以這些小單元的發展,推動更高層次的融合。江蘇内部較為成熟的都市圈中,蘇錫常都市圈經濟發達,是上海大都市圈的一部分。南京都市圈地理位置連南接北、承東啟西,是長三角帶動東西部地區發展的重要傳導區域,擁有長三角地區中僅次于上海的都市圈規模,并已經在産業、科技、教育等高端資源外溢中作出表率,與都市圈成員形成良性互動,且在長三角西部地區的影響力不斷擴大。南京都市圈自成立以來,南京、鎮江、揚州、淮安、馬鞍山、滁州、蕪湖、宣城等成員城市按照“共建、共享、同城化”目标,強化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推動産業集聚發展,完善功能配套合作,區域認同感不斷提高,一體化趨勢日益明顯,都市圈融合發展成效明顯。


      實施南京都市圈戰略,提高南京首位度,應重點解決南京相對同級别城市國土面積過小、常住人口過少、中心城市能級不足的問題。省内應加快甯鎮揚淮同城化發展,加快與周邊縣市進行“特别合作區”建設,進一步輻射常州、泰州的縣市。目前中央已經明确,在江蘇蘇州吳江地區、浙江嘉興嘉善地區和上海青浦地區,建設長三角生态綠色一體化發展的示範區,率先探索區域一體化的制度創新。可以借鑒這個示範區的經驗與模式,在蘇皖交界的甯馬滁區域打造跨行政區一體化發展示範區,借助長三角一體化上升為國家戰略,重點通過體制機制創新,實質性推進馬鞍山、滁州與南京的深度融合,并加強南京與蕪湖、宣城、蚌埠深入合作。此外,南京依托科技、産業、交通基礎設施的優勢,全力建設國家級跨省都市圈樣闆,打造長三角城市群中的創新策源地、開放新門戶和重要戰略支點,推進南京成為長三角西部重要增長極。


轉自《群衆》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