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德才:破難前行,讓民企“活得更好”

時間:2020-06-15浏覽:2807

       就業是民生之本,更是安國之策。當前,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既是經濟社會工作的重點,又是經濟增長與發展的重要抓手。“六穩”之首是穩就業,“六保”之首是保居民就業。實現穩就業、保就業,關鍵落腳于有足夠多的市場主體創造出足夠多的就業機會。李克強總理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确提出“留得青山,赢得未來”,這裡的“青山”指的就是市場主體。目前,我國市場主體有1億多戶,民營企業占其中90%以上,而中小微企業又占大約90%,也最易受到經濟波動帶來的沖擊。所以,穩就業、保就業,就是要“留住青山”、保市場主體,就是要破難前行、穩住中小微企業,讓民企“活得更好”,保民營經濟穩定發展。


市場和轉型:當前制約民營企業發展的兩大難題

       市場問題直接關系着當前民營企業的生死存亡。這主要表現為四個方面:一是市場需求不足的約束。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有些行業如餐飲、賓館、娛樂等完全停擺,還有一些行業如交通、物流等艱難複蘇,還有諸多生産性行業生産出來的商品在市場上難以賣出,市場需求不足嚴重約束着相關行業内企業的複工複産。二是訂單不足的約束。我國許多民營企業是以産品出口為主的外向型企業,新冠肺炎疫情的發生及其在全世界的蔓延,使得傳統的出口市場、固定客戶與業務訂單等受到沖擊,業已形成的産業鍊、供應鍊都發生了重大變化,這些外向型出口企業瞬間遭遇到國際市場訂單不足的嚴重約束。三是流動性不足約束。疫情的沖擊以及複工複産的延遲與不足,緻使許多企業現金流壓力巨大,餐飲、賓館、娛樂等傳統服務業更為突出。流動性不足,不僅直接影響到企業的正常運轉和生存,而且也嚴重制約了企業的追加投資與擴大生産。常态化疫情防控下,一些行業的難以複蘇,将持續加劇某些行業的企業流動性不足壓力。四是生産成本上升約束。這主要表現為疫情防護成本、原材料成本、勞動力成本等的全面上升,成本上升加上市場需求不足,不僅使企業複工複産變得更加困難,也不斷壓縮企業的利潤空間,影響企業的正常生産與發展。

       轉型升級是民營經濟走向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然而,現實中的一些民營企業卻始終面臨着“不敢轉”、“不能轉”和“不好轉”的問題。一是市場風險大、存活率低,一些民營企業不敢轉型。當前經濟形勢複雜多變,面對各類疊加壓力,除少數頭部企業外,多數民營企業抗風險能力弱,企業家關心“活下去”更勝于“活得好”。根據對江蘇、浙江的調研,近半受訪企業認為“市場風險大”是企業轉型升級的最大“攔路虎”,而認為“企業家自身難以适應”僅占9.2%,說明企業家信心有所提升,但“小舢闆”首先考慮的是“生死線”。二是缺資金、缺人才,創新門檻高,一些民營企業不能轉型。目前我國民營企業75%以上的創新經費來自企業自有資金,由于市場競争激烈,利潤空間小,企業研發投入普遍低于占銷售收入5%的國際慣例。同時,知識産權特别是原始創新和發明專利,仿冒侵權頻發,維權時舉證難、賠償低、周期長,常常是“赢了官司、輸了市場”。此外,由于有些民營企業管理者忙于應付各類眼前危機,忽視人才儲備和培養,導緻企業創新人才匮乏,也成為制約轉型升級的重要因素。三是“三門”現象仍存在,一些民營企業不好轉型。從政策文件上看,國企和民企間的差别化待遇越來越少,但實踐中,一些地方玻璃門、旋轉門、彈簧門現象依然存在。同時,政策配套細則也不夠完善,特别是一些牽涉到多部門、多環節的政策,往往難以落實到位。


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恢複市場主體生機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流行使得全球經濟不确定性進一步加劇,國内外經濟形勢正在發生根本性變化,這既表現在供給側,也體現在需求側。從目前情況來看,在短時間内,疫情及其影響既不可能立即過去,也不可能迅速消除。因此,從穩市場主體的角度來研究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民營經濟發展問題,就顯得尤為迫切。

      盡快恢複市場秩序與市場繁榮。市場是企業的活力之源。隻有市場活躍起來,企業的産品才能銷售出去,餐飲、賓館、娛樂等才會有消費。除了要重視有形市場(如目前正在放開的地攤經濟等)的恢複與發展,更要重視無形市場(網上市場)的開發與發展,千方百計恢複市場、擴大市場、促進消費。

      切實降低企業的生産成本。疫情所造成的非常時期,助企政策既要明顯降低水電煤氣油等生産要素價格,更要降低稅收、社保繳費以及其他涉企收費等制度性交易成本,要讓市場主體真實感受到生産成本的下降。

      解決中小微企業的流動性約束問題。中小微企業的存活是以順暢的現金流為前提的,流動性不足已成為中小微企業死亡或難以為繼的第一因素。為此,政府部門、金融機構必須通過制度創新來解決企業的流動性不足問題,可以采取諸如放寬中小微企業貸款條件、暫停還本付息、增加貼息貸款、增加政府購買(或訂單)等措施。

       鼓勵并引導外向型企業開發國内市場。疫情沖擊下,外向型企業在努力開發國際市場的同時,需研究開發國内市場,以替代對國際市場的依賴。正如習近平總書記5月23日在看望參加政協會議的經濟界委員時所指出:“要把滿足國内需求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加快構建完整的内需體系,……逐步形成以國内大循環為主體、國内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在穩中求進中營造轉型升級良好環境

       在穩住中小微企業、保住市場主體的同時,還要重視解決民營企業在轉型升級中遇到的問題,采取富有力度和針對性的措施,讓民企“活得更好”。

       完善創新生态,内外雙向聚力,鼓勵民營企業轉型升級。通過制度創新,增強對創新人才的生态吸引力,加大創新人才的彙集機制建設。出台鼓勵政策,一方面,在個人所得稅減免、“五險一金”繳存等方面降低企業用人成本負擔;另一方面,完善技術創新财政稅收補貼、減免措施,激發企業創新活力與動力。加大知識産權保護協同治理機制建設,實施保護驅動創新戰略,重塑知識産權運營觀念,可借鑒中科院“專利普惠計劃”,政府主導打造開放共享交易平台,實現從非法侵權、重複侵權向市場良性交易、有償共享轉變。深化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支持行業龍頭民營企業參與建設一批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等高端創新平台,引導中小民營企業圍繞産業鍊創新建立多層次的創新體系,如産學研創新平台主攻前瞻性技術研發、勞模創新工作室等主攻各類技改難題,推動民營企業從模仿創新、聯合創新,逐步過渡到聯合創新、源頭創新。

       進一步破除體制性障礙,在促進政策落地上加力提效。民營企業轉型升級,最重要的是要有公平公正的競争環境。要形成公平的要素配置方式,增加中小民營企業公平競争獲取要素資源的機會;要繼續優化營商環境,在企業注冊、經營領域、經營方式以及退出機制等方面所有市場主體享有同等待遇,切實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系;要提高政策制定水平,特别是制定“十四五”規劃時,涉企政策要充分了解企業實際需求,發揮民營企業研究院(所)中行業專家作用,提高文件質量,加強政策宣傳力度;要加強政策的執行力度,精簡政策兌現程序,避免層層加碼,加快政策兌現速度,讓好政策不打折扣地快速落地。



來源:《群衆》2020年第11期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