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帶來的經濟衰退不同于一般的經濟周期中的經濟衰退。它不是因經濟周期性波動原因産生的衰退,衰退期結束後不會有一個較長時期的停滞期,而是在短期内就能實現經濟複蘇。因此,不僅要應對衰退,還要主動為衰退過後的經濟複蘇及長期發展培育和壯大新的經濟增長點,推動經濟加快轉入快速發展期。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并在世界蔓延對經濟的直接影響,證明了馬克思主義的一個重要原理:人類一天也不能停止生産,一天也不能停止消費。無論是生産的停止還是消費的停止,都可能造成經濟危機和衰退。由于新冠肺炎疫情世界蔓延、油價崩盤等原因,今年世界經濟衰退不可避免。IMF最新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下調了世界經濟增長率預期,發達經濟體如美國、歐元區、日本,GDP增速都大幅度降為負數,我國不可能獨善其身。
我們需要充分估計面臨的困難、風險和不确定性。這在近期表現為:全球産業鍊中斷,國際貿易受阻,導緻部分行業因沒有訂單而不能複産不能達産,進一步可能出現企業倒閉、員工失業等問題。面對這種經濟困難和不确定性,中央在“六穩”基礎上提出了“六保”,這是切中時弊的重大決策。同時,也應該看到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預期沒有改變。首先,中國的儲蓄率高,達到30%,遠遠超過其他發達經濟體,抵禦風險的能力強。其次,内需市場大,國内市場的總體規模處于全國前列,外需不足可以内需補。再次,我國的體制能夠支持國家發揮調控經濟的能力,這次有效控制疫情就足以證明。最後,我國率先控制住疫情,進入複工複産。所有這些長期向好的預期,可以支持我們有效控制疫情并且推動經濟盡快實現恢複并轉入發展期。
面對經濟面臨的困難和不确定性,出路還是發展,也就是“發展是硬道理”。這涉及兩個方面,一是近期擺脫困境靠發展,二是需要為長期發展培育新的增長點。
近期面對的是疫情帶來的經濟衰退,首要的發展對策是盡快止住衰退,就業優先。發展着力點不能限于供給側,需要在供給和需求兩側共同發力,更多的是拉動需求。在國家層面上,拉動需求主要是财政和貨币政策的刺激,包括更加積極有為的财政政策、更加靈活适度的貨币政策。随着提高赤字率、發行國債、降準、降息、再貸款等手段的逐步到位,會釋放出數量可觀的流動性。需要指出的是,這隻是為拉動消費提供宏觀條件和指引,最根本的還是釋放出來的流動性需要形成實際的投資和消費需求。
一是釋放消費潛力,擴大居民消費。疫情暴發後,首當其沖的是人員聚集性和流動性的消費,相應地,滿足這些消費的行業迅速萎縮,并通過其供應鍊影響其他行業的複産達産。随着疫情好轉,這些行業逐步複工,但要複産達産需要有相應的消費需求。我國居民的消費潛力,無論是消費能力還是消費欲望還是有的,關鍵是如何把它轉化為現實的消費。在這方面供給端(企業)要有所作為,如發放消費券、線上線下消費和服務的配合、轉變經營和服務方式、調整和優化消費環境等。在居民消費需求不足時,适當增加公共消費還是需要的。
二是積極擴大有效投資。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投資機會還是很多的,包括老舊小區的改造、傳統基礎設施和新型基礎設施的建設、城鎮化設施的建設等,這些投資都是有效的投資,大部分需要政府投資來引導。除此以外,需要更多地調動企業和民間投資的積極性。其有效投資的方向就是促進傳統産業改造升級的投資、擴大戰略性新興産業的投資,關鍵是企業有穩定的預期。
三是幫扶市場主體。當前各方都有困難,對政府來說就有個幫扶對象的選擇問題。最簡單的就是幫企業還是幫個人的選擇。企業是市場主體,企業活着就能保就業,同時也能幫到個人,因此保市場主體是關鍵。尤其是要提高中小微企業生存和發展能力,把資金用到支持實體經濟特别是中小微企業上。幫扶企業的路徑不僅包括進一步減稅降費,還要降息降房租、降低企業的融資成本和交易成本。對外貿企業來說,面對國際市場的不确定性和外貿受阻,需要支持企業出口轉内銷。企業生存下來不僅能穩住就業和民生,還能保住經濟好轉後發展的基礎。
特别需要指出,疫情帶來的經濟衰退不同于一般的經濟周期中的經濟衰退。它不是因經濟周期性波動原因産生的衰退,衰退期結束後不會有一個較長時期的停滞期,而是在短期内就能實現經濟複蘇。因此,不隻是應對衰退,還要主動為衰退過後的經濟複蘇及長期發展培育和壯大新的經濟增長點,推動經濟加快轉入快速發展期。具體需要在以下方面推動發展。
加快結構調整和設備更新。經濟學的基本常識是把危機階段看作新的增長周期的起點。經濟處于危機階段有兩個機會,一個是結構調整的機會,另一個是設備更新的機會。抓住這兩個機會可以降低調結構轉方式的成本。因為經濟衰退雖然會波及所有行業和企業,但對不同行業不同企業的影響還是結構性的,衰退階段的優勝劣汰本身就是市場選擇。這意味着,不是所有行業所有企業都要保,借助市場的作用可以加快結構調整的進程,同時推進體現技術進步的固定資産更新也正當其時。
加大基礎設施投資。盡管傳統的基礎設施項目如高鐵、地鐵、農業設施等仍然有很大的空間,但從為長期發展培育新的增長點考慮,基礎設施的投資要轉向新基建。新基建不同于傳統基建,是轉向創新驅動和綠色發展的基礎設施。其中包括基于新一代信息技術演化生成的基礎設施,如5G、物聯網、工業互聯網、衛星互聯網等;深度應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支撐傳統基礎設施轉型升級,進而形成的融合基礎設施,如智能交通基礎設施、智慧能源基礎設施等;支撐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産品研制的具有公益屬性的基礎設施。誰在新基建上先走一步,誰就能掌握新一輪發展的主動權。
提升産業鍊現代化水平。當今經濟全球化的趨勢是形成全球産業鍊、供應鍊、價值鍊。中美貿易戰中美國力圖使其供應鍊與中國脫鈎,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蔓延又造成我國多個産業的全球産業鍊中斷。因此,在近期需要疏通産業的上下遊關系,保持産業鍊供應鍊的穩定性和競争力。一方面要使中斷的國際産業鍊能夠在國内尋找到替代,另一方面失去國外訂單的供應商要變成推銷商,找到新的買家。從長期發展考慮,還需在全球産業鍊重組中圍繞産業鍊部署創新鍊,攀升全球價值鍊中高端,依靠創新建立自主可控的産業鍊。處于全球價值鍊中低端環節的,要尋求核心技術關鍵技術突破,攀升全球價值鍊中高端。構建以我高端技術為主導的全球價值鍊,其零部件的供應商都是世界級的高科技企業,在這裡部署創新鍊的重點在“一劍封喉”的産業鍊環節,以實現對這些核心技術環節的國内替代。建設自主知識産權的核心技術創新鍊,需要有明确的國家目标導向的産學研協同。
有效銜接決勝全面小康和開啟現代化。今年是第一個一百年目标收官年,第二個一百年目标的開啟年。就全國來說,需要“一個不少”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對江蘇來說,要求高水平全面小康社會的要求全面達标。決勝全面小康就需要補齊高水平小康的短闆,如環境和生态建設的短闆、鄉村振興的短闆等。開啟現代化就是以十九大規劃的現代化藍圖規劃“十四五”,并且根據新發展理念在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方面為全國開啟現代化新征程探路。
來源:新華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