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德才:民企轉型升級最需要公平的競争環境

時間:2020-05-20浏覽:2714

     在經濟恢複态勢持續積極向好的大背景下,如何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備受關注。“民營經濟是我國經濟發展和創新的重要力量”,我院經濟學系主任楊德才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其今年帶來《關于支持民營企業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提案》。以下是楊德才教授的主要觀點:

     楊德才認為,“近一年多來,民營企業在信心、效益等方面呈現出向好的态勢,但也要清醒地認識到,民營經濟向好發展的基礎仍不穩固,特别是近期發生的新冠疫情對民營企業的影響非常大。”

     “我國大部分民企仍處于産業鍊的低端,抗風險的能力不強,企業轉型升級存在着力不從心的現象”,楊德才認為,具體而言,當前妨礙民營企業轉型升級的主要困難,存在于“市場風險大,存活率低,民營企業不敢轉型”,“缺資金、缺人才,創新門檻高,民營企業不能轉型”,以及“競争環境不公平,‘三門’現象仍存在,民營企業不好轉型”。

     如在“民營企業不敢轉型”方面,楊德才舉例稱,目前我國民營企業75%以上的創新經費來自企業自有資金,“研發投入普遍達不到占銷售收入5%的國際慣例”,此外,民營企業管理者忽視人才儲備和培養,導緻企業創新人才匮乏,也成為制約民營企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因素。

     而在“民營企業不好轉型”方面,楊德才認為,從政策文件上看,國企和民企間的差别化待遇越來越少,但實踐中,一方面人們心裡這條鴻溝仍難以真正消除,另一方面玻璃門、旋轉門、彈簧門也依然存在。

     楊德才在提案中分析稱,調研顯示,僅53%的受訪企業認為政府對民營企業與國有企業一視同仁。同時,政策配套細則也不夠完善,特别是一些牽涉到多部門、多環節的政策,往往難以落實。

     但民營經濟在我國經濟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素有“五六七八九” 一說,也即民營經濟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國内生産總值,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90%以上的企業數量。

     那如何更好促進民營企業轉型升級,更好實現高質量發展呢?

     楊德才就此建議,一是民營企業自身要練好内功,創新發展模式,提高抗風險能力。其舉例稱,民營企業要實現由家族式企業向現代企業法人治理結構轉變,改變随意性大的粗放式經營管理模式,實現企業管理制度規範化、現代化等。

     二是政府要完善創新生态,内外雙向聚力,鼓勵民營企業轉型升級。具體而言,楊德才認為,要通過創新制度增強企業創新人才的生态吸引力、加大知識産權保護協同治理機制建設、深化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以及改革并完善企業技術創新财政稅收補貼、減免措施,激發企業創新活力與動力。

     三是政府應繼續進行破除體制性障礙,在促進政策落地上加力提效。楊德才認為,“民營企業轉型升級,最重要的是要有公平公正的競争環境”,需要在形成公平的要素配置方式、繼續優化營商環境、提高政策制定水平,以及加強政策的執行力度等層面着手。

     “轉型升級,不僅關乎企業能否‘活下來’,更關乎能否‘活得更好’”,楊德才認為,隻有民營企業、政府、社會等多方合力,才能促進民營企業更好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



轉自:中國經營網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