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彪:振興資本市場,重塑中國經濟動力結構

時間:2017-07-31浏覽:3100

轉自:南京大學新聞網


  ● 增加高質量的金融資産供給,是緩解金融資産短缺的主要途徑,它不會給經濟金融運行帶來風險,隻會化解現在嚴重的潛在風險。


  ● 在我國進入資産短缺時代後,金融資産泡沫價值增加了,産能過剩、通貨緊縮和CPI降低都發生了,但是金融資産供應的速度卻沒有跟上。由此引發了兩者之間的惡性循環效應。這是中國經濟陷入下行壓力的深層次根源。


  衆所周知,當前中國經濟運行中存在着五方面的問題:增長失速、産能過剩、債務高築、房價過高、貨币泛濫。造成這些問題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增長動力失能,而在于經濟結構失衡。經濟結構失衡不是産業結構失衡,也不是空間結構失衡,更不是所有制結構和企業規模結構失衡,而是實體經濟和虛拟經濟之間發展的嚴重失衡,即“實體經濟不實,虛拟經濟太虛”。


  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其根本原因不是我國的金融業發展過度了,而是我國長期存在着美國MIT經濟學教授卡巴列羅(Caballero)所說的“資産短缺”現象。基本含義就是,在新興市場經濟國家,其資本的實物産出能力很強,但其金融資産的創造能力卻嚴重不足。這一方面表現為産能過剩,商品價格不斷走低;另一方面,又表現為優質金融資産的長期供給短缺,即金融市場不夠發達,金融工具和金融産品稀少,投資者投資渠道單一,結果有限的優質金融資産被過多的貨币所追逐,形成資産泡沫。


  商品短缺時期與資産短缺時期相比,經濟運行和發展方式有着很大的區别:政府宏觀調控的着力點也應發生根本性改變。一般來說,在商品短缺時期,政策的取向主要是要增強資産的産出能力,即增加投資規模,擴張生産能力,加大市場的商品供給,改善居民對商品和服務的強烈的需求;而在資産短缺時期,産能過剩成為常态,政策決策者的主要任務,就演變為怎樣千方百計地消化過剩産能,化解高額債務風險,以及強化金融資産的創造能力,增加優質資産的供給。


  增加高質量的金融資産供給,是緩解金融資産短缺的主要途徑,它不會給經濟金融運行帶來風險,隻會化解現在嚴重的潛在風險。真正給經濟帶來風險的,是放任資産短缺引發嚴重泡沫經濟的行為,是主張通過抑制金融活動來均衡實體經濟與虛拟經濟之間矛盾的所謂改革思路(這不是改革而是倒退),是假借金融創新把低質量的金融資産經過包裝裝進金融市場的虛假創新行為。


  因此我們應該從中國經濟運行的困境、轉型升級的基本要求以及中國處于資産短缺新階段這三個角度,來深刻理解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來的“完善金融市場體系”的金融改革思想和工作重點。這才是全面解決我國經濟結構非均衡問題的要害、關鍵和正确的方向。


  在資産短缺背景下,正常的資本市場的調節機制,将至少會從兩個方面發揮作用:一是在金融資産需求和價格上漲預期的推動下,金融資産泡沫價值增加,金融資産供應上升;二是金融資産超額需求的存在,将會造成産品市場供過于求,由此導緻通貨緊縮發生,物價下降,實際金融資産供應增加。


  聯系到中國實際經濟運行,可以發現的是:在我國進入資産短缺時代後,金融資産泡沫價值增加了,産能過剩、通貨緊縮和CPI降低都發生了,但是金融資産供應的速度卻沒有跟上,由此引發了兩者之間的惡性循環效應。這是中國經濟陷入下行壓力的深層次根源。因此如何千方百計地大幅度地增加優質資産供給,是我國宏觀經濟政策的主要着力點。具體建議如下:


  在完善主闆、中小闆和創業闆的同時,加快場外交易市場的建設。2012年以來相繼興起壯大了“新三闆”與上海股交中心、深圳前海股交中心等多達30餘家的股權交易市場。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各場外交易市場法律地位不對等;二是對功能相同的場外市場給予不同的定性,除“新三闆”外,其餘均定位為“區域性市場”,束縛了市場發展的空間,影響了其功能的發揮;三是市場監管制度未及時完善,對地方股權交易中心的功能限制太多,使其交易活躍度、市場發展規模和空間受到很大限制,不利于把競争因素引入到促進場外市場發展上;四是缺乏統一規劃、市場布局重複,在我國場外市場建設過程中,同類市場已達30多個,有的省甚至在多個城市建設股權交易市場。


  盡快推進商業銀行在風險隔離前提下的混業經營模式。商業銀行的混業經營模式是當今金融業的發展趨勢。我國金融業目前仍然實行分業經營體制,不利于利用現有的金融渠道大力發展直接融資市場。在打破資本市場進入限制的過程中,隻讓民營、外資進入資本市場業務,不允許商業銀行實行混業經營,隻不過是對該市場利益的再分配優先傾斜前者而已,并不能由此改善融資效率。未來,應該允許商業銀行的業務類型進行拓寬。為此建議修改《商業銀行法》,允許它們從事資産證券化業務、代理證券交易、代理大宗商品和金融衍生品交易業務,以及從事互聯網金融服務等。這意味着銀行在金融體系中地位的重新上升,以及金融混業經營框架的初步确立。

直接融資市場發展的重點是資産證券化和相應的債券類市場。為此要在财政補貼PPP模式(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基礎上,加快存量資産的證券化進程。要加快推進優質信貸資産證券化的速度,這是化解中國金融風險集中在商業銀行的主要途徑,也是盤活貨币存量、為資本市場提供優質金融資産、提升股市信心的主要措施之一。對政府投融資平台形成的基建資産項目,收益有保障的部分優質資産,應該強令其限期變現歸還商業銀行貸款;收益一般的可以由省和中央财政通過适當的财政補貼,使其形成底層資産的正回報率,并設法在此基礎上進行資産證券化,通過财政補貼、貨币發行等增量貨币盤活資産存量。


  需要根據全面依法治國的要求,通過嚴刑峻法提升民衆對建立多層次資本市場的信心,當前應該立即着手把那些劣質的、作假的上市公司踢出資本市場,嚴厲地追究各種虛假的金融創新行為者的責任,嚴厲追究把低質量的金融資産進行包裝欺騙投資者的“創新”行為。總的目的是為了提升資本市場質量。


  應該進一步提高國有資本轉社會保障基金的比例,并允許社保基金把這些資本的收益投入金融市場運作。國有資本收益上繳财政的比例,也應該從要求的2020年達到30%提高到50%,并允許其在運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支出之前,可以投入資本市場運作。


  要給地方政府建立包括房地産稅、消費稅、環境稅、個人收入調節稅等在内的穩定的主體稅種,使其逐步擺脫依賴土地财政的不良格局,允許其用未來10-20年的稅種收入在直接融資市場變現融資。這需要在中央與地方财權事權關系的調整中,把房地産稅等作為地方政府征收和掌控的主體稅種,同時要求地方政府逐年上繳一定比例的土地出讓金給中央政府。經過這種轉換降低地方政府幹預房地産市場的利益激勵機制。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