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從來: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富裕道路

發布時間:2017-07-04

轉自:南京大學新聞網


  習近平總書記去年5月17日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講話時,曾用國際金融危機的事例批判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過時了的錯誤觀點。習近平總書記說:“有人說,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過時了,《資本論》過時了。這個說法是武斷的。遠的不說,就從國際金融危機看,許多西方國家經濟持續低迷、兩極分化加劇、社會矛盾加深,說明資本主義固有的生産社會化和生産資料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依然存在,但表現形式、存在特點有所不同。”。習近平總書記這裡的分析,是從剛剛發生的國際金融危機這個事實,論證了兩極分化與資本主義制度的内在關聯性。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正是在這種判斷的基礎上,對未來社會做出了本質規定:共同富裕。中國共産黨堅持馬克思主義,從先富帶動後富,到共享發展成果和共享發展,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富裕道路。


  一、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要求


  共同富裕作為未來社會的本質特征,馬克思是從生産關系的演進和生産力的發展兩個角度加以闡明的。


  從生産關系的演進來講,馬克思在《哲學的貧困》中指出,“資産階級借以在其中活動的那些生産關系的性質絕不是單一的、單純的,而是兩重的;在産生财富的那些關系中也産生貧困;在發展生産力的那些關系中也發展一種産生壓迫的力量;這些關系隻有不斷消滅資産階級單個成員的财富和産生出不斷壯大的無産階級,才能産生資産者的财富,即資産階級的财富;這一切都一天比一天明顯了。” 馬克思這裡的分析說明,資産階級生産關系的性質本身決定了資本主義條件下“兩極分化”的制度屬性。這樣的制度屬性因财富積累和貧困積累的同一性,最終會導緻整個社會再生産過程的崩潰,因而作為“兩極分化”對立面的共同富裕就成為未來社會最根本的價值标準。


  從生産力的發展角度來講,馬克思在《1857~1858 年的》中指出,“生産力的增長再也不能被占有他人的剩餘勞動所束縛了,工人群衆自己應當占有自己的剩餘勞動。當他們已經這樣做的時候,那時,一方面,社會的個人的需要将成為必要勞動時間的尺度,另一方面,社會生産力的發展将如此迅速,以緻盡管生産将以所有的人富裕為目的,所有的人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還是會增加。因為真正的财富就是所有個人的發達的生産力。”馬克思在這裡的分析有三點重要的論斷:第一,要使得生産力得到充分的發展,就必須共同富裕,即“生産力的增長再也不能被占有他人的剩餘勞動所束縛了,工人群衆自己應當占有自己的剩餘勞動。”共同富裕是一種結果,是分配層面上的共同富裕。第二,共同富裕是生産的目的,即“生産将以所有的人富裕為目的”,這層意義上的“富裕”,是一個動詞,是使全體人民共同緻富。共同富裕是一個過程,是一條道路,主要是指走共同富裕道路,向着共同富裕目标不斷邁進。第三,共同富裕能夠促使社會生産力的迅速發展,即“當他們已經這樣做的時候,那時,…,社會生産力的發展将如此迅速。” 這實際上是從生産力發展的角度指出了共享發展實現共同富裕的可能性。


  從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作為目标的共同富裕和作為結果的共同富裕是科學社會主義創始人從社會制度的演變和生産力發展的規律兩個角度,對未來社會做出的本質規定。


  二、現階段的共同富裕主要是走共同富裕道路


  習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常委與中外記者見面會上就指出:“我們的責任,就是要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産力,努力解決群衆的生活生産困難,堅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習近平在這裡明确了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但考慮到中國目前仍然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産力還沒有能高度發達,發展也很不平衡,因此,“就我國來說,目前講共同富裕,主要是指走共同富裕道路,向着共同富裕目标不斷邁進。”。2013年3月,習近平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閉幕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時再次強調,“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在經濟社會不斷發展的基礎上,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 


  可以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人民主體地位和國家根本利益兩者的統一,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内在要求和必然歸宿,是社會主義的本質,是社會主義的根本目的,也是判斷改革開放成敗的根本标準。正如習近平同志所說,“檢驗我們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終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實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權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我們必須再接再厲,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必須解決共同富裕的實現問題。


  三、共享發展是共同富裕道路的新階段


  針對我國生産力發展水平的實際情況,鄧小平同志在1983年的一次談話中提出:“一部分人先富裕起來,一部分地區先富裕起來,是大家都擁護的新辦法,新辦法比老辦法好。”他同時強調:“讓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以帶動和幫助落後的地區,先進地區幫助落後地區是一個義務。”這一“先富帶後富”的思想,在改革開放實踐中,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極大地推動了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釋放出了令世人矚目的改革紅利。


  先富帶後富的理論基礎類似于經濟增長的涓滴效應 ,即增長所帶來的經濟利益會在社會各階層擴散, 增長能消除貧困[⑦]。但是,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經濟增長的涓滴效應在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中沒有得到證實,相反更多的經驗研究表明經濟發展成果沒有從高收入人群擴散至低收入人群,以至于有經濟學家提出了負向涓滴效應。


  就中國而言,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中國經過多年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取得顯著變化,但是經濟增長的涓滴效應沒有在改革開放的中國得以實現。中國的總體基尼系數從1981 年的0.31上升至2005 年的0.561,2016年下降到0.465,仍然處于高位。如此大的貧富差距意味着經濟活動的參與者的收入分布不均衡,先富并不必然能帶動後富。先富帶動後富的主要任務是解放、發展生産力,讓中國迅速擺脫“低收入陷阱”。在實現這一目标後,我們黨迅速轉換發展思路,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共享發展新理念,這實質上是在共同富裕道路上向新階段邁進。 


  這種共享發展的意義有三點。第一,共同富裕的實現,不是單一的如何切蛋糕的制度安排,而是在一心一意謀發展,做大蛋糕的基礎上,共享發展成果,是發展和分配的統一。第二,共享發展成果,強調的是政府主導的二次分配;共享發展是二次分配和一次分配的統一,是政府和市場共同作用的結果。第三,共享發展成果強調的是各階級階層之間要和諧,共享是被動實現的;共享發展強調的是所有生産要素的所有者,活力激發,相互組合,是社會各階級、階層的統一。隻有發展了,各階層各階級才能共享。共建共享,共生共榮。


  因此在新的曆史階段,發展不僅應是發展和分配的統一、二次分配和一次分配的統一、政府和市場的統一,更為重要的是,發展必須基于社會各階層的統一,即一切生産要素的所有者相互組合共同“做蛋糕”,同時将“蛋糕”更多地分配給低收入人群,通過益貧式增長,大力推進共同富裕,建成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應該承認,益貧式增長,共享發展沒有現成的理論和成熟的行動方案。我們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就是要不忘馬克思對社會主義所作出的共同富裕本質規定。在此基礎上,正如習近平總書記講話中所說,“立足本國實際,開門搞研究”,借鑒吸收現代經濟學各種理論觀點和學術成果,綜合運用現代經濟學的研究方法,探索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共同富裕道路。我希望《經濟研究》在不忘共同富裕初心,立足中國實際,開門搞研究方面發揮出引領作用。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