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南京大學新聞網
最近召開的全省制造業大會提出,江蘇靠制造業起家,也要靠制造業走向未來。确實,江蘇如今建設全面高水平小康社會以及未來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都要靠制造業的現代化。過去,江蘇尤其是蘇南地區深度嵌入由歐美日跨國企業主導的全球價值鍊進行國際代工,是江蘇制造順應經濟全球化發展所做出的重大的戰略選擇。這種基于加入全球價值鍊制造業出口導向發展模式,給江蘇既帶來了機遇和繁榮,也帶來問題和挑戰。
應該說,基于加入全球價值鍊制造業出口導向發展模式,是國内經濟結構以及它與國際經濟結構之間發生嚴重失衡的主要原因。就國内經濟運行來看,中央指出目前我國經濟運行中存在着“重大的結構性失衡”。具體來說,就是一方面表現為産能嚴重過剩,另一方面表現為高質量的有效供給不足。糾正“重大結構性失衡”的關鍵之一,必須要從改變“基于加入全球價值鍊的制造業出口導向發展戰略”入手,面向國内不斷崛起的中産階層的中高端需求,一方面壓縮和提升低端産能,另一方面通過技術創新和實施品牌戰略,增加高質量有效供給,使中國制造從數量擴張全面轉向質量提升,全面重振中國制造。振興江蘇制造業的最終目的是滿足民衆需求和現代化建設的需要,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給質量,根本途徑是深化改革開放,這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内容。
就國際經濟關系看,中國作為産能巨大的發展中經濟體,長期在全球價值鍊的底部進行國際代工,不進行相應的轉型升級,不主要面向不斷成長中的巨大的國内需求,也會導緻世界經濟結構失衡,對發達國家社會的中低階層産生擠壓效應,并導緻其反對這種全球化。這種“逆全球化”的思潮,顯然會阻礙全球生産要素與資源在各國各地區之間的自由移動,阻礙資源在全球範圍的優化配置和使用,從而阻礙全球福利的增加。
在2016年G20杭州峰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認為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各經濟體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應該争取通過宏觀經濟政策協調,放大正面聯動效應,防止和減少負面外溢效應。為此他提出了以“命運共同體”理念重構全球治理的命題,以此引導經濟全球化進程向着更加包容普惠的方向發展;要奉行互利共赢的開放戰略,中國願為國際社會提供更多公共産品。對于中國的政策決策來說,包容的全球價值鍊,就是要構建基于内需的經濟全球化戰略。
重構基于内需的全球價值鍊,既不是要回歸過去的封閉經濟,不是要關起門來搞建設,也不是要以自力更生為目标,簡單地搞進口替代,而是要堅持開放、包容、協調的理念,揚棄過去單一的出口導向型經濟,利用自己内需規模名列世界前茅的優良基礎條件,以“一帶一路”戰略實施為契機和基點,構建以我為主的高水平全球價值鍊治理體系,以此促進全球經濟的結構均衡,促進中國經濟内生化發展,并通過創新驅動戰略的實施和發展,加快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培育我國參與新一輪全球競争的新的動态競争優勢。
基于内需的、以我為主的全球價值鍊,将極大地影響江蘇制造業的振興。這種重構的全球價值鍊将助推創新驅動戰略的實施,從而給江蘇制造壯體強心。
第一,可以利用中國巨大的内需、基礎的創新促進平台等,廣泛吸收國内外先進的生産要素,尤其是人力資本、技術資本和知識資本,它們是産業升級的基本要素,是促進制造強國崛起的“飛輪”。
第二,可以趁資本沿價值鍊大規模地走出去、走進去和走上去的時機,為持續低迷的全球投資與貿易注入動力,為東道國創造更多就業機會,而且可以就地吸收和利用東道國的創新要素和人才為我國發展創新經濟服務。
第三,中國企業可以在内需吸引力下,有意識地運用“逆向發包”原理,在發包中把發達國家的知識、技術和人才有目的地為我所用,讓這些先進的生産要素進入中國經濟運行軌道,并為中國發展創新驅動型經濟作貢獻。
第四,可以有利于我國企業在内需引導下,形成新的全球産業分工或産品内分工格局,成為全球創新鍊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
在這種新型的全球化戰略下,江蘇着力振興制造業、實現制造強省的宏觀經濟環境、發展機制和基本路徑,跟過去在全球價值鍊底部進行國際代工的方式有本質的不同。順應全球化大勢推進江蘇制造業轉型升級,在開放發展中提升其在全球價值鍊中的位次,其要點有:
要改革收入分配體制,提升工資福利在GDP中的水平,提高民衆的收入水平、消費水平和福利水平,大力發展消費的終端市場;以中國巨大的内需為基礎,通過資本市場的兼并收購和資産重組,組建江蘇的巨型跨國企業,以此把全球先進的人力資本、知識資本和技術資本“引進來”;同時以此為航空母艦的旗艦,率領企業“走出去”,利用當地人才開發國内制造業需要的技術和技能;以建設全球性城市為節點戰略,據此構建以我為主的全球價值鍊總部地區,占據價值鍊的“鍊主”地位。以“一帶一路”戰略為依托,在沿線主要城市建設全球價值鍊的節點關系,以此轉移江蘇具有競争力的豐富産能,把一些發展中國家納入我們的制造業價值鍊體系;除了發展消費者驅動的全球價值鍊外,還要加入全球創新分工體系,即全球創新鍊,發展生産者驅動的全球價值鍊。其中有兩個關鍵的問題:一個是要實施最嚴厲的知識産權保護制度;一個是建立面向制造強國的職業教育體系。前者必然激勵創新驅動,後者将重塑工匠精神,提供振興制造業的高級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