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彪:疫情對産業影響的特點、風險及政策建議

發布時間:2020-03-17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将對我國産業經濟運行态勢、産業組織方式和産業結構帶來較大的影響。這種影響雖然從總體上、在長期中不會改變中國經濟運行的總趨勢,但是卻會因産業、地區、企業的不同而在影響的性質和程度上有所差異。直觀上看,這次疫情對第三産業産生了不可逆的巨大的負面影響,其中,對生産性服務業的影響可能要大于對生活性服務業的影響。與深度融入了全球價值鍊的中國制造相比,疫情對中國世界工廠地位和現代産業鍊的負面效應,要高于對中國服務的影響。我們從本次疫情防控中出現的一些實際問題,前瞻性地提出了推動我國産業經濟健康發展的一些可以繼續讨論的政策性建議。


  一、關于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中國産業經濟的若幹判斷


  我們對此次疫情嚴重地影響中國産業經濟的問題,有下列幾個基本的判斷:


  第一、疫情對中國服務業的影響和沖擊首當其沖。現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最有效的辦法,仍然是隔離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不給病毒創造傳染機會。由于服務業尤其是傳統的消費者服務業具有無形性、生産和消費的不可分離性、産出的異質性以及不可存儲性等特性,因此很明顯的是,這些防控措施的副作用将首先沖擊比重和規模已經占據我國半壁以上江山的服務經濟。


  短期内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已經使我國服務業尤其是消費者服務業處于幾乎停擺的狀态。現在各類需要面對面服務的消費者服務業,尤其是交通運輸、餐飲、酒店、旅遊、商店娛樂等行業的服務企業,複工複産計劃完全取決于疫情控制和蔓延的周期,一大批勞動密集的加工出口企業和中小企業瀕臨破産倒閉,甚至連一些大型航空公司也已近開始裁減飛行員。


  考慮到當前中國服務業占據國民經濟的份額快要接近60%,增加值達50多萬億人民币,因此本次疫情對中國經濟的負面影響,要遠大于2003年非典疫情的影響。那時,中國服務業占GDP的比重隻有40%多一點,而且,當時中國的城市化程度還比較低,人與人之間交往的密度、頻率和經濟社會影響要遠低于現在的水平。


  從總供求關系看,疫情不僅會因為人們相互隔離而減少消費機會,降低服務需求量,而且也會同時因服務生産者的歇業、停業而減少服務供給量。而且,這類消失的需求和供給,不可能像制造業那樣,在疫情過後還可以加班加點地“搶奪”回來。


  第二,疫情對生産性服務業的影響,表面上可能并沒有對生活性服務業的沖擊那麼直接那麼大,但實際上可能在程度上影響更加深遠、破壞性更大。這與生産性服務業的特性有關。生産性服務業是為企業服務的服務業,由此決定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生産性服務業的傳遞機制有兩個重要特點:一是生産性服務企業的産出是被服務企業的投入成本,疫情影響生産性服務企業的産業鍊上的所有上下遊企業,而不是直影響面對面的最終消費者;二是絕大多數生産性服務企業在現代技術尤其是信息技術支持下,已經突破了生活性服務業那種生産和消費的不可分離的産業特征,如研究開發、産品設計、網絡品牌營銷、企業管理服務、金融服務等等,都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實現生産與消費的分離,線上與線下的分離,甚至具有現代工業的生産和消費特征,如各種平台軟件和系統軟件的生産活動等。


  根據這兩個重要特點可以推論,在控防新冠肺炎疫情對産業經濟的影響中,一是要注意維護和保持它的産業鍊的緊密關聯性,防止鍊中出現因某些環節停擺或阻塞對上下遊企業的影響。防止出現負面效應的連鎖反應對生産性服務業來說更加重要。二是在全社會成員減少接觸、防止交叉感染的就地隔離的過程中,某些适合于線上展開的生産性服務活動不僅不會受到負面影響,反而是大好的發展機會,如線上購物、遊戲、服務外包、居家辦公、遠程視頻會議等等。三是疫情對生産性服務的影響特點,類似于下面要分析的對現代制造業的影響。


  由于現代生産性服務業的規模,一般在發達國家要占到其服務業總量的70%以上,中國作為發展中大國,也要占到第三産業的50%左右,因此可以預言,此次疫情對生活性服務業的影響,可能要小于對生産性服務業的影響。一是消費性服務業絕大多數屬于14億人口的剛性需求,無論發生什麼災害,這種需求不會有大的改變,而生産性服務業的需求彈性則要大得多;二是生産性服務業的技術、知識和人力資本密集的特征,決定了産業結構高度化的程度和方向,因此如果疫情對生産性服務業産生重大的負面影響,将直接從中長期影響中國經濟增長潛力。這是與普通人的直觀的感受不一緻的地方,也是需要引起高度關注的事情。


  第三,疫情對中國制造的影響可能要大于中國服務。疫情對于制造業的主要影響,在于疫情流行中的勞動供給不足,以及由此帶來的産業體系、分工體系的擾亂和對現代産業鍊可能帶來的暫時性斷裂。對中國這個世界工廠來說,由于制造業占比要遠遠高于發達國家和其他發展中國家,而且勞動密集的中小企業和出口企業衆多,因此我們判斷,疫情對制造業的影響可能要大于對服務業的影響。


  其中的主要原因,一是服務業尤其是消費性服務的剛需,決定了疫情并不能影響我國超大規模的市場需求基數,隻是降低了一些需求彈性比較大的服務需求,如社交禮儀性服務、娛樂業、旅遊等,企業停工影響的是生産性服務業需求;二是從關聯性反應看,服務業的産業鍊普遍要比制造業短,服務業最終需求的收縮變化,通過内生反應帶給國民經濟的負面影響,要比現代制造業産業鍊中某些環節的收縮的影響要小得多。在産品内分工的條件下,根據供應鍊運作的基本規律,制造業供應鍊中某些環節的停擺,将出現“長鞭效應”現象,即供應鍊上遊面臨的需求波動,往往要大于供應鍊下遊面臨的需求波動,需求信号在向供應鍊上遊不斷傳遞的過程中,其波動有被不斷放大的傾向和趨勢。這種現象會在宏觀經濟層面上導緻形成經濟蕭條或繁榮的周期。因此,制造業産業鍊可能産生的暫時性斷裂,在疫情控制周期拖延的情況下,将可能重創中國經濟的基本面,這是本次疫情的負面經濟效應中最令人擔憂的地方。


  尤其是對深度嵌入全球價值鍊分工的中國制造來說,疫情最大的影響,實際上是可能會打亂中國在國内外建立的長期的供應鍊生态。因為疫情期間,一是處于供應鍊中的某個中國零部件供貨企業,因為勞動供給不足而會普遍出現不能及時生産交貨或交貨不足的現象;二是因經濟系統停擺或混亂,會導緻這個企業的供給成本急劇上升,這時産業鍊上遊的企業可能就會把訂單轉向東南亞、中南美國家企業,或者自己出面重新建設供應鍊,那麼中國企業的全球價值鍊地位就可能發生動搖。我們必須采取措施堅決制止這種現象發生和蔓延。


  二、疫情對中國産業經濟可能造成的嚴重風險


  疫情對中國經濟發展的長期趨勢來說是一次短期的外生沖擊。但是在短期中,産業運行可能遇到的風險不外乎是疫情對産業供給與需求的雙向壓縮、産業供給成本急速上升、供給效率下降、部分企業的現金流将出現風險、中小企業破産倒閉風險和由此帶來的失業沖擊,等等。這些可能的潛在風險已經廣為人們認識,有些已經顯露出來。這裡重點分析人們可能忽視的三個主要的經濟風險。


1、疫情的蔓延和複工複産越是延遲,對服務業打擊越大,越會助推經濟增長下行。與過去我們主動延長的國慶、元旦小長假的功能截然不同,過去假期的主動延長,是在宏觀供求失衡背景下的自主決策,不僅有利于壓縮産能過剩的供給面,也可以人為地創造巨大的需求,帶來服務業的高速增長。而這次疫情發生期間,商品和服務供給方的存量發生停擺,增量基本消失,同時需求方被壓縮在維持生存需要的水平。


2、疫情的蔓延和複工複産越是延遲,越将可能導緻大批中小企業退出市場,進一步增加大企業的市場控制力量,各行業的産業集中度将進一步提升。中小企業雖然靈活,但是難以抗擊風浪。現在有一些中小企業的現金流已經出現風險,一些暫時無法複工的企業的收支情況發生惡化。沒有經營收入,但職工的防護費用、隔離費用、工資、社保、房租、貸款利息等剛性支出照舊,加上可能被傳染導緻全面停工停産的風險,将對這些企業能否繼續經營形成重大挑戰。與此不同的是,大企業、國有企業對此擔心和憂慮要小得多。換言之,此次疫情将沉重地打擊我國的民營經濟。


3、疫情的蔓延和複工複産越是延遲,打亂全球供應鍊秩序的可能性越大,中國制造企業越有可能與全球價值鍊脫鈎。中國深度嵌入全球價值鍊的現狀使中國的疫情對全球經濟的影響遠超自身體量。這一影響體現在中國是全球價值鍊的核心節點。根據“世界綜合貿易解決方案”(WITS)數據庫,全球近200個經濟體從中國進口的商品,中間品在全部進口中的占比平均達到21.7%(中位數),也就是說,中國已經成為全球供應鍊網絡的中心,中間品進出口占到相當高的比重,中國供應鍊的暫時停擺或疫情期延長,将重挫世界經濟。為了供應鍊的安全自主可控,疫情發生後各國自己重建供應鍊的可能性極大。最近美加墨新貿易協定(USMCA)的一個主要内容,就是試圖通過稅收優惠等措施,把三國制造的汽車零部件比例提高到75%,這将導緻中國的汽車産業零部件供應鍊回撤。


  三、基于疫情防控看我國産業發展政策優化


  前一段時間,全國各地的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幫助制造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盡快複工複産的優惠政策,如在疫情期為保企業生存、保企業現金流,在銀行信貸、最低工資發放、階段性降低社保繳納标準、房租減免和延期繳納、相關稅費退還和減免等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這裡主要想就本次疫情防控過程中影響我國産業和經濟的某些實際問題,提出一些較為長遠的考慮和建議。


1、建議以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為起點,大力發展現代公共服務業尤其是衛生醫療服務業,立即着手規劃建設重大醫療衛生基礎設施,在全國建立若幹個重特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儲備基地。這樣,在可能的下一次類似事件中,所有的病人就能得到最快的隔離治療,醫護人員和志願者的生活能得到較好的保障,輿情疫情在短期内得到有效控制。建設超大規模衛生儲備基地也體現我們舉國體制的巨大體制機制優勢,可以向世界展現中國之治的巨大特色。


2、調整新型基建、大項目建設的結構和方向,以穩增長、調結構為指向,重點推動整個社會的信息化系統的發展水平,進一步發展線上交易和機器換人産業。2003年SARS之後中國互聯網企業迎來了重要的發展階段。在當前的5G階段,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客觀上可能催生我國企業信息化、互聯網化、自動化和智能化的新一輪發展,從而出現新型的産業門類、服務模式和新經濟增長點。對此建議:(1)政府加大對5G、機器人等産業的相關投資,對沖經濟下行壓力,為信息化、自動化創造基礎設施條件。(2)提倡互聯網巨頭運用雲計算等信息技術,為中小企業免費或低價提供在線辦公、在線學習等工具,提高中小企業在疫情階段靈活工作的效率。


3、進一步反思和解決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建設中地方經濟碎片化的問題,以及相關的政企關系蛻化問題。超大規模市場是中國未來經濟發展的比較優勢甚至是絕對優勢。但是在這次疫情防控中,一些地方政府各自為政、擅自封鎖交通道路、阻斷物流人流等一系列令行禁不止、反市場一體化的匪夷所思的行為,極大地影響了全國複工複産進程和經濟複蘇。少數地方政府機構官員缺少應有的擔當和作為,為企業複工複産設置了許多互為矛盾的、繁瑣複雜的前置性條件,審批蓋章之多進一步蛻化了健康的政企關系。


4、要預先防止疫情過後可能掀起的對中小企業的兼并收購浪潮及其政治經濟的副作用,穩定全社會就業,維護中小企業生存的社會條件、法律保障和經濟安全性。可以預計,這一波疫情蔓延的控防過程和結束後,将有一批原本财務和經營處于“緊運行”狀态的中小企業死亡退出,由此也會波及到産業鍊上的原本健康運行的企業,影響就業穩定和社會穩定。如果這時政府被迫号召大企業尤其是國有大企業去救助,肯定也是不合适的,但是如果放任後者去大量地兼并收購中小企業,就會給本來就甚嚣塵上的“國進民退”以口實。為解決這一難題,建議對那些原本企業管理規範、産品有市場需求但因為受疫情拖累而發生困難的中小企業,政府要想方設法運用各種财政金融手段進行非兼并式救助,以防止産業組織過度集中化和國有化。


5、要預防疫情過後可能出現的逆全球化趨勢,再次重塑中國全球價值鍊和國内價值鍊。這次疫情也暴露了當前經濟全球化中的産品内分工體系的脆弱性。可以預判,某些發達國家甚至發展中國家會想辦法重建原本因缺乏比較優勢而放棄的産業環節和門類。這将重挫經濟全球化進程,并極大地影響中國在全球價值鍊中的地位。繼續加強和鞏固與“一帶一路”各經濟體的密切聯系是一個化解辦法,争取中日韓自由貿易協定的盡早簽署,也是一個有效的對沖措施。此外,進一步加強我國沿海地區與東北經濟圈、中西部地區的國内價值鍊的建設,以超大規模市場中國内經濟循環适度替代全球價值鍊的作用,也是防止全球經濟風險傳遞并影響我國經濟發展的重大戰略決策。


轉自:光明網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