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坤榮:提升居民經營性與财産性收入

時間:2017-06-29浏覽:3794


轉自:新華日報

 

  我們發現,強政府下的外向型經濟發展模式,是江蘇城鄉居民收入與經濟發展水平不同步的根源;村鎮銀行、小額信貸公司等新型金融機構的發展,有利于提高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水平、縮小整體收入差距;地區文化的差異性深刻影響了個人創業和企業創新的行為。因此,營造雙創生态系統,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農民初始資源禀賦水平,聚焦生态富民,實現生态與富民的雙赢,加快農戶農地流轉,加大地區政策優惠傾斜力度,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是江蘇聚焦富民,特别是提升居民經營性與财産性收入的重點。

 

  積極營造雙創生态系統,推動雙創富民。

  完善公正有序的市場環境,加強對知識産權的保護,堅決打擊仿冒盜版,杜絕騙補行為,提高創新成果回報的激勵作用。加強雙創教育,制定适應社會需要的高校人才培養标準,有針對性地培養創業型、創新型人才。創新政府财政資金的使用方式,由政府牽頭成立戰略性新興産業、高技術産業基金,投資具有核心技術、市場前景廣闊的項目,由政府補貼向引導社會投資轉變。

 

  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滿足農戶及小微企業的金融需求。

  研究支持創業創新的金融政策,加大金融對創新創業的支持力度。規範發展互聯網金融和小額貸款公司,滿足小微企業的金融需求。有序發展農村資金互助社、村鎮銀行等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增加農民的融資渠道,降低融資成本,緩解農民經營的資金短缺問題。政府需為農村金融提供适當的監管,緩解信息不對稱帶來的市場失靈問題。完善農村土地抵押貸款機制,發展因地制宜的農地金融制度。

 

  提高農民初始資源禀賦水平,縮小城鄉收入差距。

  為農村勞動人口提供創業培訓,不斷提高農民的創業能力,打造一支懂市場行情、靈活組織生産、營銷推廣能力強的農産品電商專業隊伍。普及基礎教育,發展高質量的職業教育,積極培育現代農民,不斷提升農村的人力資本水平。加大農業新技術、新産品的推廣示範,提高農業補貼效率,加強小型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每畝土地的産出水平。加強農村物流體系建設,利用現有的農村便民服務站開展村内快遞業務,打通電商物流的“最後一公裡”。

 

  聚焦生态富民,實現生态與富民的雙赢。

  大力發展精品生态休閑旅遊農業,鼓勵農戶參與鄉村旅遊的開發建設,提高農民的财産性收入。打造适宜休閑度假的特色小鎮、民俗村落,發展集餐飲娛樂、采摘體驗、休閑度假于一體的莊園綜合體。因地制宜扶持當地的特色農業,建立生态農業示範區、現代漁業産業園。示範推廣生态循環農業技術,提高農業經營産出。培育一批精品休閑農業節慶品牌,打響本地農産品的知名度,不斷開拓農業新業态。

 

  加快農戶農地流轉,實現土地的增收作用。

  加強土地經營權流轉政策的“示範效應”,建立完善土地流轉信息平台,合理、有效地引導農戶農地流轉行為。加快推進農村土地确權登記工作,明确農地産權,強化農戶簽訂農地流轉合同的意識,完善農地流轉後的土地糾紛解決機制,降低農地流轉的交易成本,保障農村居民的合法權益。鼓勵發展經營單位組織化,包括建立各種(生産、加工、銷售、儲運)合作社,重點建立銷售合作社。鼓勵家庭農場和适度規模經營,提高農業的投入産出比。

 

  加大地區政策優惠傾斜力度,精準扶貧、精準脫貧。

  加快城市群一體化進程,培育多個帶動周邊發展的增長極,充分發揮中心城市的外溢效應。建立區域共享性交通、信息基礎設施,降低地區之間的運輸成本。加大蘇北地區的基礎設施投入、提高擔保額度,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務。針對低收入群體,從輸血式扶貧向輸血、造血結合式扶貧轉變。在貧困地區普及優質的九年義務教育,為低收入家庭提供專項貨币補貼。普及大病醫療報銷制度和對殘疾患者的生活救助,逐步建立城鄉一體的社會保障制度,解決低收入農戶創業創新的後顧之憂。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