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銀興: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創新和拓展

發布時間:2022-12-12

       黨的二十大明确要求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中國式現代化尊重現代化的一般性規律,關注世人普遍認可的現代化一般标準。但是,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現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現代化标準。每個國家的現代化都會打上不同社會制度和不同發展階段的烙印。方向決定道路,道路決定命運。中國式現代化不僅指明了現代化的方向,還明确了實現現代化的道路。首先,中國的現代化目标和進程不可能是西方現代化的“翻版”。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産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其次,現代化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完成的,需要經過長期的努力。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有不同的發展格局,相應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需要守正和創新。


       沒有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中國所要推進的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中國人口達14億人,占世界人口總量的18.3%。其規模超過現有發達國家的總和。14億人口的國家整體實現現代化,将徹底改寫現代化的世界版圖。但是要清醒地看到,目前中國的人均GDP才過1萬美元。黨的二十大報告再次明确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時人均GDP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這裡,有兩點必須考慮:一是目前中等發達國家的人均GDP已經達到3萬美元以上水平。而且這個水平是動态的,到那時中等發達國家的人均GDP肯定會有更高的水平;二是按14億人口規模計算,人均GDP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就必須要有更高的GDP總量。這意味着中國要基本實現現代化,需要必要的增長速度。


       中國在改革開放開始的30多年中保持高速增長的主要原因,一是改革開放解放了潛在的生産力,從而支持了較高的潛在經濟增長率;二是在較為寬松的國際環境下,對外開放獲得了全球化的紅利。進入新發展階段,一方面由于潛在的增長要素已經得到了充分釋放;另一方面對外開放遇到逆全球化的沖擊。中高速增長成為新常态。在此新常态下推進現代化建設需要構建以國内大循環為主體、國内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既要應對潛在經濟增長率下降,也要應對逆全球化的沖擊。基于構建新發展格局要求,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其必要路徑是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邁上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現代化之路。


        在新發展階段推進現代化建設不僅需要堅持深化改革開放,還必須貫徹新發展理念。由此創新的現代化道路可稱為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這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新拓展,體現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守正和創新。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體現由理念到發展道路的轉化,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現代化的創新發展之路

       進入新發展階段,創新成為現代化的第一動力。創新可以不斷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當今世界正在進入數字經濟新時代。依托數字技術的數字産業化、産業數字化、國家治理和社會管理數字化能使經濟社會獲得更高質量的發展。發展數字經濟意義重大,是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新機遇的戰略選擇,也就成為創新發展的主戰場。


       創新成為推動現代化之路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一是把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作為現代化的戰略支撐。中國實現現代化的最大阻力在于缺乏高端科技。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近代以來,西方國家之所以能稱雄世界,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掌握了高端科技。真正的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正所謂‘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隻有擁有強大的科技創新能力,才能提高我國國際競争力。” 科技的自立自強,不僅要避免關鍵核心技術被“卡脖子”,而且要占領科技和産業的世界制高點。二是建立自主可控的現代化産業體系,中國已經成為“世界工廠”,在此基礎上的現代化就是黨的二十大報告要求的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關鍵在于将科技創新與産業創新融合,将自立自強的科技創新轉化為自主可控的現代産業體系,依托原創性科技成果迅速轉化為有自主知識産權的新技術,實現新産業的跨越。三是圍繞産業鍊部署創新鍊、圍繞創新鍊布局産業鍊。當前的國際競争主要表現為全球産業鍊的競争。一些發達國家為了阻礙中國的崛起,在高科技環節上對中國企業斷供,造成多條中國參與的産業鍊的國外高科技環節“斷鍊”。應對這種挑戰,“要以培育具有核心競争力的主導産業為主攻方向,圍繞産業鍊部署創新鍊,發展科技含量高、市場競争力強、帶動作用大、經濟效益好的戰略性新興産業,把科技創新真正落到産業發展上。”


       創新發展的關鍵是建立有效的科學—技術—産業的轉化機制,形成有利于創新成果産業化和市場轉化的通道。其路徑:一是“要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獨特作用,充分發揮中國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充分發揮科學家和企業家的創新主體作用,形成關鍵核心技術攻堅體制。”具體體現是建立大學和企業共同參與的孵化新技術的産學研協同創新平台,推動知識創新主體和技術創新主體之間形成互補、協同和合作。二是發揮市場作用,發展完善的技術市場有效轉移技術,規範的資本市場有效提供創新投資并鎖定創新風險。三是形成大衆創新、萬衆創業的氛圍。實現創新發展的動力和資源就是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的:科技是第一生産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相應地,需要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二、現代化的協調發展之路

       協調發展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目标和手段。從現代化角度講的協調發展就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西方發達國家的現代化是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信息化順序發展“串聯式”的發展過程,發展到目前水平用了二百多年時間。中國要後來居上,決定了發展必然是一個“并聯式”的過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是疊加發展的。四化的并聯式就是“四化同步”。其明顯效果是,相較西方式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在時間上大大縮短進程,所付出的代價也要小得多。


       2021年,中國的農業增加值占GDP比重下降到7.3%,農業從業人員占比下降到22.9%,城鎮化率達64.7%。這意味着,以降低傳統農業部門比重為标志的工業化,農民進城意義上的城鎮化都已基本到位。進入新發展階段後,“四化”有了新内容:工業化轉向工業現代化、綠色化;信息化進入數字化、智能化階段,并且為其他三化賦能成為協調發展的着力點;城鎮化的重點和核心轉向人的城鎮化,即轉移人口的市民化,與此相應,城鎮的城市化、城市的現代化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環節。


       進入新發展階段“四化同步”的現代化,需要補兩塊短闆。一是補農業現代化的短闆。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了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要求,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紮實推動鄉村産業、人才、文化、生态、組織振興。由原來的非農産業發展帶動“三農”,轉向直面“三農”本身的發展。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成為新階段“三農”現代化的目标。農業強國的基礎是農業從弱勢産業變為強勢産業。這不僅需要農業科技進步,還需要基于三權分置的土地經營權流轉後的規模經營和産業化經營。二是補後發地區現代化滞後的短闆。黨的二十大報告要求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優化重大生産力布局,構建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一方面,後發地區同樣需要根據“四化同步”的要求,補工業化的課,補城鎮化的課,在信息化(數字經濟)上與先發地區進入同一起跑線;另一方面,先發地區與後發地區要在産業一體化、創新一體化的協調聯動中實現現代化;此外,還需要利用國家實施的區域發展戰略推動區域協調發展。


三、現代化的綠色發展之路

       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内在要求。工業文明時代推進三百多年的西方式現代化,雖然創造了巨大的生産力,但已威脅到人類的生存和地球生物的延續。中國在由工業文明轉向生态文明的新時代推進的現代化,不能走西方式的高投入、高排放的道路。中國所要推進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中國式現代化不能仿效西方待實現現代化後再來解決環境和生态問題,而是一開始就要走綠色發展、低碳發展的道路,并且貫穿于現代化的全過程。其内容主要涉及:一是把保護和改善生态環境提高到保護和發展生産力的高度,治理和改善過去發展所遺留的生态環境問題。二是創新财富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幹淨的水、清新的空氣、多樣性的生物、綠色的環境被視為寶貴的生态财富。與新财富觀相适應的經濟發展不僅要謀求物質财富,還要謀求生态财富,提供人民美好生活所需要的高質量的生态産品。三是明确于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雙碳”達标時間都顯著快于西方發達國家同等條件下的時間表,“雙碳”目标下的新能源發展和利用會帶動科技和産業的革命性變化。


四、現代化的開放發展之路

       一個國家隻有開放才能成為現代化國家。中國不僅需要在開放中獲取資源和市場,更要在開放中獲取國際前沿高新技術。進入新發展階段,經濟全球化和逆全球化并存。基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構建以國内大循環為主體、國内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中國經濟現代化的路徑選擇。強調内循環為主體,決不意味着降低開放發展的作用。無論是内循環還是外循環,都離不開開放發展。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需要更高質量的開放發展。


       黨的二十大報告要求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标準等制度型開放。高水平對外開放主要涉及的問題:一是培育新的比較優勢和競争優勢。參與外循環的競争優勢,不能建立在原來的資源禀賦比較優勢基礎上,例如,勞動力資源豐富的優勢要成為國際競争的優勢,就必須如黨的二十大報告要求的那樣,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着力形成人才國際競争的比較優勢。二是開放式創新。發展處于國際前沿、引領産業創新的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需要充分利用國際創新資源。目前相當部分“卡脖子”技術源自基礎研究。要以基礎研究的開放式創新為突破口,利用和引進國際創新資源(尤其是創新人才),進行開放式的基礎科技創新,創造有自主知識産權的原創性科技成果。三是以内循環促外循環。堅持出口和進口并重;“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引資、引技、引智并重;全球産業鍊環節的國際國内布局并重。四是統籌開放和國家經濟安全。既要防範經濟全球化的風險,又要防範逆全球化風險,建立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開放體系。


五、現代化的共享發展之路

       在共享發展中推動共同富裕反映了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要求。在曆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後,現代化新征程要進一步克服相對貧困問題。共同富裕不可能完全消除富裕程度的差距,也不可能簡單地拉平收入,更不可能回到過去的平均主義分配制度,在現代化的進程中,一方面收入差距需要有個“合理區間”,另一方面共同富裕需要分階段推進,不能一蹴而就。


       克服相對貧困既需要改革,也需要發展。針對相對貧困人口大都集中在農村和後發展地區這一現實,要關注農村和後發展地區現代化的跨越;由市場對各個行業的客觀評價産生的行業間收入差距,主要靠結構調整和市場調節;由不同行業所需要的人力資本水平造成的收入差距,主要靠人力資本投資和教育培訓去調節;而由行業壟斷和非合理收入造成的收入差距,則要靠反壟斷和規範市場秩序來調節、約束和規範。


       要在體制上實現效率與公平包容。基本要求是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的: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堅持多勞多得,鼓勵勤勞緻富,促進機會公平,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範收入分配秩序,規範财富積累機制。一是初次分配階段在突出效率的同時要解決好勞動者同其他要素所有者的共同富裕問題,涉及兩個方面。首先,就業是民生之本,需要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強化就業優先政策,使人人都有通過勤奮勞動實現自身發展的機會。其次,在要素報酬的框架内,讓勞動者也成為多種生産要素的所有者。體現勤勞和智慧緻富。二是防止社會階層固化。簡言之,就是要給更多人創造緻富機會。相應的制度創新包括:完善勞動力市場等各類要素市場,以教育平等促使勞動者獲取知識和技術要素,以營商環境法治化和創新創業環境更加寬松促使其獲取資本和管理收益,以暢通的要素流動為底層勞動者提供改變自己經濟地位的要素,提供更多的創新創業機會,營造大衆創新、萬衆創業的環境,使勞動者突破财富繼承而靠創新創業緻富。


       政府在再分配環節更注重公平。政府主導的稅收和公共産品的供給是推動共同富裕的基本路徑。其中最為突出的是兩個方面:一是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健全覆蓋全民、統籌城鄉、公平統一、安全規範、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二是公平提供公共産品。雖然不排除不同家庭存在一定程度的私人産品的差别,但不同家庭享用公共産品和基本公共服務的權利則應該是無差别、公平的。政府要确保為社會各階層提供公平且達到現代水準的教育、公共衛生、公共服務和公共安全體系,使全體人民均等充分享受公共産品。

       發揮第三次分配的先富幫後富的作用。第三次分配是在自願基礎上,以募集、捐贈和資助等慈善公益方式對社會資源和社會财富進行分配。尤其是在救災、濟貧、助學等方面,第三次分配發揮着重要的作用。第三次分配體現了先富群體在現代化進程中的社會責任,也是規範财富積累機制的重要方面。其基礎是社會道德水準的提高、慈善文化的弘揚,需要稅收等方面的政策激勵。現階段第三次分配的作用是有限的,需要培育,但相信其作用在現代化進程中會逐漸增大。


       總的來說,貫徹新發展理念的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是對中國式現代化的成功推進和拓展,不僅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說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道路,也是現代化的一般理論與中國國情結合的道路。這是發展中大國特有的現代化之路。


作者:洪銀興

單位: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經濟學博士

原文刊發:《中國工業經濟》2022年第11期,原标題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創新和拓展》。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