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劍:抗疫情穩外貿,須更加側重穩出口

發布時間:2020-03-04



2019年在全球複雜貿易形勢以及中美貿易摩擦的背景下,中國及時出台穩外貿政策措施,通過深度優化國際市場布局,積極培育外貿新業态、新模式,營造良好的貿易環境,穩住了外貿發展大局。2020年初,随着中美第一階段協議完成最終簽署,美國對1200億美元中國進口商品加征關稅由原15%降至7.5%,中國2020年的外貿出口本來大概率會觸底反彈,出口增速有望重回正區間。


然而,突如其來的一場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從武漢向全國蔓延,不但打亂了中國各地民衆歡度鼠年春節的節奏,也打亂了很多企業節後複工生産的計劃。不少出口企業出現交貨困難,資金鍊緊張,企業用工難等困境,同時還存在客戶流失、訂單轉移以及部分國家設置隐形貿易壁壘限制中國出口的擔憂,這将無疑使得今年中國的穩外貿形勢突然變得異常嚴峻。2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召開會議,強調要密切監測經濟運行狀況,聚焦疫情對經濟運行帶來的沖擊和影響,圍繞做好“六穩”工作,應對各種複雜困難局面的準備。


目前,對于本次疫情對中國外貿可能産生的影響主要有兩派觀點,一派觀點較為樂觀,認為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主要集中在服務業内需,對制造業出口影響較為有限。參照2003年非典疫情,中國外貿進出口增長并沒有受到太多牽累,當年中國進出口貿易規模分别突破4000億美元大關,其中出口4383.7億美元,增長34.6%;進口4128.4億美元,增長39.9%,全年實現貿易順差255.3億美元,出人意料地實現了外貿進出口的高增長。對比過去,2019年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達31.54萬億元,規模相當于2003年的五倍多,中國機電産品出口額占比58.8%,高新技術産品出口額占比30.1%,中國外貿的韌勁和回旋餘地越來越大,應該能夠抵禦疫情造成的影響。


另一派觀點則較為謹慎,認為當前疫情對外貿影響不同于非典時期,對中國外貿來說是一次巨大考驗。一是因為2003年中國外貿正充分享受着加入WTO的紅利,市場開放、關稅下降以及貿易壁壘消除等一系列利好都刺激着中國當時外貿的高速增長,而當前中國外貿增長的良好外部環境已不複存在;二是因為此次疫情呈現出爆發時間早、傳播速度快、波及地區廣等新特點,世界衛生組織将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列為PHEIC, 全國範圍内春節後複工時間延遲,加上近年來面臨勞動力成本持續上升和國際貿易摩擦壓力,直接和間接損失都要遠遠超過2003年。


我認為,這兩種觀點都有其合理的可參考之處,對待新型疫情可能的沖擊,既不能忽視短期對外貿增長可能産生的較大影響,也不能對負面沖擊過度悲觀。科學評估疫情對中國外貿規模、不同行業及外貿方式等結構的負面效應,總結規律和經驗,針對此次疫情可能産生的新形勢和新問題,提前做好政策儲備的應對策略,在穩外貿的基礎上重點穩出口,采取“穩訂單、穩生産、穩物流、穩外資、穩客戶、穩信心”的六穩措施,對于全面打赢這場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阻擊戰至關重要。隻要應對得當,中國外貿将繼續保持穩中向好的發展态勢,反而有可能轉危為機,給新業态和新模式創造出新的契機,為推進中國外貿強國建設提供新動能、新動力。


新型肺炎疫情對中國外貿可能産生的影響

要科學預測這次肺炎疫情對中國外貿産生的影響,可以參照2003年SARS沖擊下的中國外貿變化,但要剔除掉中國經濟剛處于進入WTO後的貿易井噴期的影響,因此本文盡可能采用2001年——2005年5年的平均值作為對照組進行比較,同時我們側重比較不同地區、不同行業、不同貿易方式的受影響差異,更多地在于結構分析而非總量分析,從而有的放矢,采取更加精準的應對策略。



1、肺炎疫情對中國外貿的短期影響大于長期。經濟學理論告訴我們,自然災害包括傳染病疫情的突發對宏觀經濟的沖擊既有供給側,也有需求側,對短期内産出水平的下降有較大影響,但隻要持續時間不長,長期内産出水平一定能恢複到災前水平,甚至基于熊彼特的“創造性破壞”出現災後的技術置換,反而使得災後的社會産出水平有可能增加。


我們可以比較一下2003年SARS疫情對中國總體外貿增速的影響,SARS的首位患者發現于2002年11月中旬,疫情擴散在2003年4月到5月初達到頂峰,到5月底到6月則基本得以遏制。非典疫情由于發現較晚,一季度對經濟幾乎沒有影響,SARS對外貿出口的影響主要從6月份開始顯現,外貿出口增速首次開始出現下降,但影響時間僅持續3個月,從四季度開始,中國外貿又開始恢複高增長,甚至12月份還出現了33%的修複式增長。2003年全年出口增長率高達34.6%,高于2002年-2005年25.5%的平均增速,主要原因是因為随着中國外貿經營權的加速放開,各類市場經營主體特别是民營企業進出口的活力得到釋放,國際制造業加快向中國轉移,形成了中國出口持續增長的動力。同樣,我們認為此次疫情對中國外貿的沖擊也隻是暫時性的,隻要在3月份疫情能夠基本得到控制,出口的負面影響大概率會從二季度開始,最多持續到6月份,而下半年就有可能恢複到原有的均衡水平,在中美貿易摩擦緩和以及人民币略微貶值的影響下,出口增長高于去年也未必沒有可能,2020年全年出口增長應該會延續中國近年來穩定增長的基本态勢。


進口方面,在疫情高峰期,由于國内消費品零售出現較大幅度下降,短期内也會抑制進口需求的增長,2003年份非典期間中國進口由1月63%降至4月34%,但是疫情過後,中國進口需求會出現爆發式反彈,在進口商品結構方面,用于疫情防控的進口物資會出現大幅度增長,2003年中國進口增速高達39.84%,是2002年-2005年期間的進口最快增速。因此,此次疫情對進口的影響較為有限,相反會刺激醫療物資和生活用品進口,保證國内供應,尤其是可以遵循中美達成的第一階段協議内容,增加從美進口醫療物資以及農産品。總體而言,當前穩外貿的主要壓力在于穩出口,對于保持合适的貿易順差規模,增加進口能力發揮着至關重要的作用。


圖1、2003年中國外貿出口增長金額月度變化


2、肺炎疫情對不同行業出口影響存在差異,食品和勞動密集型行業受影響最大。受疫情影響較大的首先是與衛生、健康密切相關的食品類行業,其次是對人依賴性較強的勞動密集型産業,而機電類等高科技行業受影響則較小。雖然WHO強調反對對中國采取旅行和貿易限制,各國必須按照《國際衛生條例》的要求,向世衛組織通報所采取的任何旅行措施,且不應采取歧視性行動,但是不排除有些國家将疫病用作設置貿易障礙的借口。2003年SARS爆發後,西班牙、英國、法國等國政府或進口商都要求中國企業出口貨物需出具無非典病毒的證明書,美國、阿聯酋等國的進口商紛紛取消從中國進口食品的訂單。


從2003年中國分行業出口變化的數據來看,受SARS疫情影響較大的行業分别是HS第一大類(動物産品),第二大類(植物産品),第三大類(動、植物油、脂及其分解産品)、第九大類(木及木制品)和第十二大類(鞋、帽、傘及其零件),出口增速在某些月份甚至出現負增長,相反,第十六大類(機器、機械器具、電氣設備),第十七大類(車輛、航空器、船舶及有關運輸設備)等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産品出口則并沒有受到太大影響,基本都能保持25%以上的高速增長勢頭,也正是依靠這些行業出口的強勢帶動,保證了疫情後我國出口的強勁複蘇。


圖2、2003年中國代表性行業外貿出口增長金額月度變化


對比2003年,中國出口産品結構持續優化,已由勞動密集型為主變為以高新技術為代表的技術密集型産品為主。2019年中國出口中廣義農産品僅占5%,其中動物産品僅占中國2019年出口金額的0.7%,勞動密集型産品占出口額的份額為15%,相反,機電産品出口10.06萬億元,占出口總值的58.4%。因此,有理由相信,本次肺炎疫情對中國整體外貿出口影響也相對有限,但紡織、服裝等勞動密集型産業的影響需要重點關注,近年來,紡織行業受成本高企影響,參與國際競争壓力加大,出現了國際市場份額流失、投資向境外轉移等趨向,此次疫情對紡織品産業鍊無疑是“雪上加霜”,應組織部分企業生産醫用防護服和手套,從而緩解外貿出口下降壓力。


3、肺炎疫情對國際旅遊、工程承包的負面影響最大,一般貿易其次,加工貿易影響較小。對于不同的貿易方式而言,由于疫情的爆發,影響最大的是人員流動,目前各國紛紛出台入境管制措施,禁止入境國家和地區有:美國、澳大利亞、新加坡、朝鮮等。簽證停批國家和地區有:美國、新加坡、俄羅斯、印度、越南、菲律賓(停落地簽)等,日本、英國除了常規湖北相關管制以及健康申報外,在入境管理方面暫時沒有其他措施,美聯航、英國航空、維珍航空等多家國外航空公司出台措施,削減或停飛至中國航班。


未來處于疫情擴散風險的擔憂,某些國家會針對中國海外勞務輸出實施嚴格的管制,而一般貿易由于更多涉及勞動密集型産業,并有更多的國内生産成分,會比加工貿易更加受到疫情的影響。根據2003年中國不同運輸方式的出口金額比較可以發現,SARS疫情對工程承包的影響較為劇烈,甚至出現從60%下降到負數的斷崖式下跌局面。


相比較而言,一般貿易僅在三季度出現小幅下降的态勢,而來料加工、來料裝配等加工貿易在保持穩定增長的同時甚至出現災後大幅上升的局面。要重點關注疫情爆發後的海外勞務輸出風險,盡量減少海外工程中方工作人員數量,增加當地工人數量,變勞務輸出為管理、技術、設備和資本輸出。


圖3、2003年中國不同貿易方式外貿出口增長金額月度變化


疫情影響最大的是國際旅遊,無論是出境遊還是入境遊,負面影響都較大,甚至災後都還會持續一段時間。2003年SARS對旅遊業影響比較大的是5月~10月,之後也花了16個月的時間恢複到此前的國際入境水平。2019年中國出入境人員達6.7億人次,出境遊全球第一,入境遊收入有望突破1300億美元,同比增長2.5%。隻要疫情能夠在最短時間内得到有效控制,民衆壓抑的情緒尋找釋放,旅遊業會進入快速恢複期,甚至會出現井噴現象,數據表明,非典後的首個“五一”黃金周 攜程機票預訂暴增511%,熬過非典的70後男性更愛旅遊。


4、肺炎疫情對受災影響較大地區沖擊較大。無論是2003年的SARS非典還是今年的新型肺炎疫情,爆發都主要集中在少數地區,非典爆發時中國的廣東、北京、山西、香港、台灣被世衛組織列為“疫區”,而今年疫情到目前為止影響的還是湖北和周邊省份。


分析2003年中國外貿出口各地區的變化可以發現,廣東外貿出口受SARS的影響要明顯超過其他地區,出口全國份額下降了2%,進口份額下降3%。今年肺炎疫情的影響對湖北沖擊最大,2019年湖北省進出口總體增速、出口增速、進口增速分别高于全國9.7個、5.3個和16.6個百分點,而作為疫情的重災地,武漢同時也是中國汽車行業舉足輕重的城市,汽車産業連續8年位居第一支柱産業,連續4年保持産業貢獻率首位。在全國汽車産業主要城市中,武漢汽車産業産值位居第6位,武漢成為全國六大“車都”之一。


另外,光電子信息産業是武漢代表中國參與全球競争的主力軍,最有希望率先突破萬億規模,成為武漢首個世界級産業集群,因此,本次肺炎疫情對中國汽車産業和光電産業供應鍊的沖擊不容忽視,需要采取必要的上下遊風險防範,保障零部件供應安全性與穩定性,防止斷供風險。




采用“六穩一進”措施

降低新型疫情對中國外貿的影響


此次疫情對中國經濟的短期沖擊力度可能要強于2003年非典時期,但政府應對肺炎疫情的反應速度與反應能力也明顯更快更強。目前,從中央到各部委,都迅速出台了一系列幫助企業做好疫情應對工作、減少疫情經濟損失的政策文件,下一步應針對重點受災産業、受災地區、受災企業采取更加精準的幫扶措施,推動外貿穩中提質,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做出應有貢獻。


一是穩訂單。一般來講,每年3月-4月是出口訂單的高峰期,5月-6月是訂單生産高峰期,7月-9月份是訂單交貨的高峰期,因此,為保障全年出口總量不受太大影響,考慮到5月份後疫情基本消失,當前最為關鍵的是要采取有力措施穩住出口訂單,防止訂單流失到其他國家。為防控疫情,不少國家采取了出入境管制措施,這将影響到春季國内外各種展會活動,可采用線上展覽+樣品或電子會刊的模式,短期内代替線下展會延期或取消等不利影響。一旦疫情有所緩解,組織産品到國外展示,通過網上貿易與實地展示相結合,可以更好地吸引國際買家的訂單。


二是穩生産。短期内應推動各類生産企業有序複工複産,鼓勵彈性工作制,線上辦公、遠程辦公。采取更加積極的減稅降費政策,對面臨經營壓力的中小企業緩解社會保險。給企業提供臨時性短期融資,為疫情沖擊較大行業的困難企業提供周轉資金,給予政策性擔保和财政貼息支持。将口罩、防護服等醫療急需用品納入國家儲備,避免企業擔心疫情過後的産生過剩。出口退稅政策在2003年非典期間有效地提升了中國外貿出口的增長,但目前這一政策在中美貿易二階段談判即将開啟下應該謹慎使用,防止美國以此為借口指責中國的産業補貼。


三是穩物流。除了生産的影響,物流行業受疫情沖擊也較大,海運方面,碼頭工人和貨船短缺,運力過剩等現象的出現助推運價的上漲從而在關稅的基礎上再次給企業成本施加壓力,企業擔心影響零部件的供應,造成發貨推延,導緻供應鍊問題加重。物流行業在當前疫情中發揮中重要的穩定作用,應全力保障疫情防控相關物資運輸,鼓勵企業采用人工智能、自動化、機器人等手段推動物流無人化技術發展。


四是穩外資。在全球化環境下,跨國公司由于形成較為完善的采購、生産和銷售體系,一般都會簽訂長期供貨合同,當面臨外部不确定沖擊性沖擊時,雖然也會調整物流和供應鍊,但不會因為短期突發事件而改變整個供應鍊體系,因而外資出口受疫情影響較小。2020年是中國新外商投資法實施元年,要高度重視穩外資工作,通過營造良好營商環境穩外資,也穩住外資出口。


五是穩客戶。出口企業應主動向客戶解釋這次疫情,以緩解客戶的擔憂。與海外客戶通信、通電、通情,訂單不斷、信息不斷、渠道不斷,千方百計防止客戶資源流失,甯願犧牲一些利潤也要保持市場份額。對于及時交貨造成困難的,盡可能征得對方諒解,耐心地與客戶溝通訂單延期原因,及時向客戶确認新的交貨期。努力提高出口履約率,主動做好貨物消毒措施,盡量減少國際貿易摩擦。


六是穩信心。疫情的主要影響有時并非疾病的傳播,而是人們恐慌心理的傳染。當前一項重要工作是不斷建立公衆信心,要采取相應的措施,解除疫情對企業、員工的心理影響,振作精神,沉着應對,維持正常秩序。大型外貿企業可以成立疫情項目小組,負責預防措施執行,政府法規和最新疫情的收集、聯絡各地衛生機構掌握和宣傳醫療知識工作。


七是促進新型服務貿易的進一步發展。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危機是挑戰,也蘊藏新機遇。在上述六穩措施的基礎上,我們相信全球對于中國制造的商品需求并不會減少,中國出口的競争力也不會下降,新型疫情對中國外貿整體負面影響不會太大。相反,2003年非典造就了阿裡巴巴和京東兩大網絡零售巨頭,這次危機也會給中國外貿發展帶來一些新機遇,特别是基于互聯網的新業态,新服務的發展,通過培育新業态和新模式,推動對外貿易穩中求進,推進貿易強國建設。


近年來,跨境電商規模快速擴大,成為外貿增長突出亮點,倒逼了國内産業升級,釋放了市場消費潛力,促進快遞等流通業發展,帶動了創業創新和大量就業。此次疫情爆發,受生産物流影響,中國跨境電商的線下活動也會受到較大沖擊。但相比傳統的貿易方式,跨境電商的調整更加靈活,創新空間更大。另外,中國服務貿易發展起步晚,基礎薄弱,國内也缺乏相應的産業支撐,因而與發達國家相比存在着巨大的差距。《2019年世界貿易報告》聚焦服務貿易主題指出,全球服務貿易規模不斷提升,平均增速超過貨物貿易,在國際貿易中的作用日益凸顯。數字技術已經完全重塑了商業模式,讓原先難以面對面提供的服務,比如遠程醫療、遠程教育、遠程金融等現在可以遠程提供。如果發展中國家能充分利用數字技術,其占全球服務貿易的占比将增長15%。


受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影響,諸多行業對遠成辦公、遠程教育、遠程醫療的需求凸顯,雲視頻市場逐漸升溫。并帶動整體服務貿易結構優化。數字技術的應用革新了生産服務的跨境合作過程,并通過數字平台和實體設備,提供了新的交付方式,不僅會大幅提升中國服務業的可貿易性,同時也會推動數字服務、軟件和信息服務貿易增長。可以預見,在此次疫情沖擊推動下,中國新興服務貿易發展空間将被徹底打開,新興服務貿易有望高速發展,成為推動整體服務貿易增長的主要力量。




轉自:财經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