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坤榮:為全國碳達峰碳中和作出“江蘇貢獻”

發布時間:2021-07-02

       我省作為經濟大省、用能大省,應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低碳轉型,力争在全國率先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為全國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大局作出“江蘇貢獻”。

       從供給側和需求側兩端同時發力
       從環境的角度看,減緩氣候變化是應對氣候變化威脅最安全的解決方法,同時也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唯一路徑。減緩氣候變化的主要措施包括減少碳排放、零碳排放和負碳排放三種方式。減少碳排放主要依賴于減少商品和生産服務中的碳排放強度,如通過天然氣代替煤炭發電,推動建築和交通行業的電氣化,以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零碳排放需要改變能源結構,提升光伏、太陽能等清潔能源比重,發展氫能、核能和生物質能等新能源;負排放是指通過碳捕獲與封存(CCS)等固碳技術和植樹造林增加碳彙等方式,降低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
       一方面,供給側的減碳是實現碳中和的重中之重。供給側管理要求落實光伏、電動汽車、固碳等減排零排放行業的補貼、稅收優惠和信貸傾斜政策,推進能源體系清潔低碳發展。通過碳稅和碳排放交易權等方式促使企業将碳排放行為納入成本中,減少能源消耗、調整用能方式、提升能源效率,積極實現綠色電能、氫能、光伏可再生分布式能源等替代化石能源;采用CCS等固碳技術對化石能源碳排放進行消除,最終實現供給側的近零排放。
       另一方面,從需求側管理出發,在衣、食、住、行、用等消費領域推動全民節約能源,通過大數據等方式記錄和管理家庭、個人的碳足迹,推進全民綠色生活和綠色消費,營造綠色低碳生活新時尚。完善居民用電、用水、用氣階梯價格政策,落實污水處理收費制度,推行城鄉居民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加強塑料污染治理,在部分地區對節能家電産品、新能源汽車等進行适當補貼,進而規範和約束消費者的綠色消費、綠色生活。
       充分發揮技術、市場和政府的協同作用
       實現碳中和關鍵在于低碳技術的創新與推廣應用。能源需求總量和碳排放量在未來一段時期内将繼續保持增長,需要通過多種降低碳排放量的技術提高能源效率、催生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取代傳統的化石能源;實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動,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同樣需要實現能源領域關鍵技術的跨越式發展。為此,要突破油氣地質新理論與高效勘探開發的關鍵技術,開展核電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針對工業制造業、建築和交通運輸業部門,通過科技創新推動電氣化轉型,同時發展新能源汽車、氫能等技術路線;提升生态碳彙能力和技術,擴大森林草原、濕地等吸收、貯存二氧化碳的碳彙功能,為實現碳中和目标夯實技術基礎。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必須走市場化之路。要打破壟斷、破除非市場壁壘、放寬準入,構建統一開放、競争有序的多元能源市場體系,鼓勵和支持各類市場主體進入低碳環保市場;逐漸完善市場決定能源價格的機制,放開競争性領域和競争性環節價格,分步實現煤電、天然氣發電、風電和光伏發電的發售電價格市場化;堅持保基本、促節約原則,全面推行居民階梯電價、階梯氣價制度。碳排放權交易是控制産業碳排放量、實現經濟效益和綠色低碳協同發展的重要手段,要大力培育綠色交易市場機制,加快推進碳排放權交易,積極推進全國統一電力市場和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逐漸将碳排放交易市場的覆蓋範圍從電力行業延伸至工業制造業和交通運輸等行業。碳交易市場未來發展空間巨大,碳排放權市場的開展意味着企業将面臨高昂的生産成本,形成加快低碳能源結構轉型與技術創新的倒逼機制。需要對各個部門的碳排放量進行精準核算,通過碳稅和碳排放交易許可證的方式形成合理的碳價格,确保企業和消費者支付排放成本。
實現碳中和僅僅依靠技術和市場是不夠的,還需要國家政策、政府立法和強制實施。通過碳稅或推行碳排放權交易制度為碳排放定價,消除綠色溢價,确保每一個人都擔起責任,為碳排放支付合理的價格。通過采用清潔電力标準推動能源結構的綠色轉型,采用超低能耗建築标準、清潔燃料标準的方式推動工業、建築和交通運輸業部門的低碳轉型。采用清潔産品标準的方式向消費者提供産品“清潔”程度信息,通過政策宣講,普及低碳知識和政策,提高全民低碳意識,并通過碳稅等方式影響社會消費理念,推動消費者進行低碳消費和綠色消費,在全社會形成低碳發展的氛圍。完善能源“雙控”制度,加快建立健全全國統一的多樣化的碳交易市場,通過碳定價的方式可以影響消費者節約使用碳含量更高的商品和服務,引導和倒逼企業轉向低碳技術、綠色轉型,實現産業結構的升級優化,并給予發明者和創新者市場激勵,開發低碳技術取代現有技術。加大國家對低碳技術創新的扶持力度,依托骨幹企業、科研院所和高校,建成一批綠色低碳技術評估、交易體系和高水平能源技術創新平台。
各行業部門的具體路徑
       能源供應部門。在各個行業部門中,能源供應部門的轉型是應對氣候變化的最主要減排措施和核心所在。一方面,對于現有化石能源,應加強科技創新、産業扶持,促進常規天然氣增産,提升其使用效率,将煤炭發電逐漸改造成天然氣發電以減少碳排放。另一方面,應優先發展非化石能源,大力推進太陽能、風能、水能、核能、生物質能、地熱能和海洋能以實現能源低碳轉型,建設多元清潔的能源供應體系。
       能源應用部門。加強能源應用部門的節能增效和電氣化替代,是實現綠色低碳轉型的重要對策。工業制造業、建築業、交通運輸業是主要終端能源應用部門。工業制造業部門中,輕工業中的大多數都可以通過提高協調效率、電氣化和發電脫碳來實現碳減排;鋼鐵、水泥、建材和化工等行業,必須使用CCS等技術在生産過程中進行集中脫碳處理,同時逐步調整産業結構,化解過剩産能,促進産品向價值鍊中高端發展,提升能源和資源利用效率。建築業部門需要大力推進節能建築,基本實現建築内炊事和取暖等用能電氣化,提升家用電器的節能标準。對天然氣集中供暖采用CCS 技術,利用電采暖政策和分布式智能化可再生能源等技術,以取暖價格補貼或電費折扣等激勵措施降低農村居民的用電成本。減少交通部門的碳排放量,要減少小型汽車的個人出行需求,鼓勵公交、地鐵等公共交通和步行、騎行等低碳出行方式;傳統能源汽車應高效使用燃料,提升燃油标準以及發動機的效率;持續推進電池儲能技術、氫燃料和電動汽車的發展,改進電動汽車的電池以增加電力續航,建設公共充電站。

       農林業部門。農林業作為低成本的減排部門,具有較大的減排潛力,主要通過生物固碳和減排碳彙降低碳排放。利用生态系統管理技術保護現有碳庫和生态系統的長期固碳能力,通過人工造林、林地管理、減少森林采伐和森林災害管理等方式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推行林長制,提升生态碳彙能力,強化國土空間規劃和用途管控,有效發揮森林、草原、濕地、海洋、土壤、凍土的固碳作用,提升生态系統碳彙增量。


來源:《新華日報》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