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福象等:解碼中國OFDI:曆史軌迹、發展潛力與布局優化

發布時間:2021-06-28

         改革開放以來,随着OFDI不斷創新發展,中國已成為足以影響世界投資趨向的資本輸出大國,打破了由發達國家主導的GVC分工格局。近年來,貿易保護主義興起、新冠疫情全面爆發等對GVC分工體系産生巨大沖擊,大國之間政治經濟博弈愈演愈烈,依托OFDI在全球範圍内的布局優化以提高中國國際競争力似乎大有可為。在此背景下,如何基于國内龐大内需,把握高質量發展階段對外投資的工作主線,使對外投資成為構建國内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先鋒隊和主力軍,是新時代發展的重要命題。本文從曆史維度和空間維度梳理和剖析中國OFDI演變軌迹和發展潛力,結果表明:

         首先,中國OFDI的發展過程也是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全方位對外開放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體現。1978年改革開放基本國策的确立,為中國企業“走出去”提供制度保證和政策基礎。此時,國民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存在外彙和儲蓄“雙缺口”、缺乏完善的法律制度等問題,導緻OFDI規模有限;1992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使得中國OFDI兼具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雙重特征。由于國内經濟過熱、資金匮乏等問題,企業“走出去”步伐被迫放緩;2002年“走出去”戰略地位的突顯,促使對外投資審批程序簡化。并且,随着市場經濟體制改革深入推進,國民經濟和生産能力得以顯著提升,助推中國OFDI迅猛發展;2015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提出和落實,推動中國OFDI進入理性調整期,提質增效成為高質量發展階段對外投資的重點工作。

         其次,發達經濟體和“一帶一路”沿線對中國企業都具有天然的吸引力,中國OFDI還遠未達到應有規模。本文通過引入投資引力和投資潛力,考察現階段中國對不同經濟體直接投資水平以及未來投資合作空間。結果發現,盡管不同經濟體對中國企業存在較強吸引力,但由于投資結構不合理,中國的實際投資水平與“自然”狀态下的投資水平還存在較大差距。具體而言,中國對美國、盧森堡、中國香港等經濟體出現“投資過度”現象,對日、韓、冰島、芬蘭等發達經濟體和大部分“一帶一路”沿線出現“投資不足”現象。

         最後,在秉持差異化優勢和規模經濟原則的基礎上,結合國内龐大内需和産業基礎進行對外投資布局優化。一方面要依托傳統GVC,繼續加強對美歐日韓等發達經濟體技術尋求型投資和創新合作;另一方面要依托“一帶一路”,擴大對沿線國家(地區)多元化戰略目标的投資,并加大技術輸出和基礎設施輸出。通過引導“走出去”企業在全球範圍内的布局優化,實現以“内循環”支撐“外循環”、以“外循環”帶動“内循環”的新發展格局。


原文發表于《經濟學家》2021年第4期

作者:吳福象、汪麗娟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