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彪:工匠精神需要制度和文化支撐

時間:2017-06-11浏覽:3433

轉自:中國社會科學網


  “工匠精神”這個詞,在李克強總理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後,因緊密吻合和對應當前中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求,成為中國發展語境中的重要概念。缺乏工匠精神,被認為是中國發展智慧産業、向産業鍊高端攀升的最大的障礙所在。


  的确,一個國家的制造業如果沒有“工匠精神”,是不可能有真正的世界著名品牌的。未來培育精益求精、消費者至上的工匠精神、工匠制度和工匠文化,是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建設制造強國的關鍵所在。


  也有人說,中國缺少的不是“工匠精神”,而是“工匠制度”。但工匠制度并不是哪路神仙來定的,而是需要在經濟社會體制系統的長期運行中内生而成。其實,制度背後文化的缺失,才是缺乏“工匠精神”的深層次的原因,支撐工匠精神的文化,才是我們真正缺乏和必須重構的東西。沒有建立起支撐工匠精神的文化體系,中國制造業也就無法轉型升級,無法從一個制造大國順利地走向全球制造強國。


  建設支撐工匠精神的物質文化。随着我國全面進入小康社會,供給的極大豐富和市場競争的激烈,将會自動驅使企業追求品質和品牌。未來培育精益求精、消費者至上的工匠精神,關鍵在于厚植市場競争的土壤,加快市場化取向的改革,打破市場壟斷。如果行政壟斷格局仍然存在,甚至在某些領域日趨盛行,工匠精神就很難普遍出現。


  建設支撐工匠精神的行為文化。要鼓勵消費者的“挑剔”行為。美國管理學家波特指出,消費者近似于苛刻的“挑剔”行為,是日本廠商改進産品質量的重要外在力量。因此,“馬馬虎虎”過得去就行的消費行為,其實是縱容廠商在構建“工匠精神”上的不作為。


  建設支撐工匠精神的管理文化。國人的工匠精神不足,一個重要的表現是把聰明勁用在了“靈活性”上了,經常對應該遵守的程序和規則采取變通處理方法,比如對應該嚴格遵守的加工操作程序和步驟,不是一絲不苟按部就班,而是“靈活地”跳躍處理。很難設想,這種“不守紀律”和程序的工作态度,可以出德國那種高精尖質量的産品。很多時候,固守某種程序,看起來是傻,其實是精明。因此,企業應當在管理方法上處理好“靈活度”與“守紀律”的關系。


  建設支撐工匠精神的體制文化。工匠精神、工匠制度的确立,主要取決于政府對市場體系的管理規範和管理方式。如果市場秩序混亂,就沒有人會願意去精益求精。例如,如果政府對市場中侵犯知識産權的情況不處理,假貨制造與銷售得不到應有的處罰,就等于是變相地放縱這類行為,最後出現劣币驅逐良币。因此,為了給具有工匠精神的企業創造生存的土壤,鼓勵技術創新和提高産品質量,政府必須嚴格地監管市場競争者,懲罰造假、侵犯知識産權等不法行為,盡快形成整合政府、企業、社會的力量,形成制假必重罰的機制。


  建設支撐工匠精神的價值觀文化。工匠精神的價值觀是一種高層次的文化形态。它需要在長期的價值激勵中慢慢形成。最近中共中央關于人才體制改革的重要文件指出,工人技師可以試行年薪制和股權制、期權制。這是塑造技能勞動者崇高社會地位的重要舉措。讓工人技師也有地位及崇高的身價,是鼓勵實體經濟複蘇、抑制社會浮躁、恢複崇尚實業和技術技能的開始。


  如果我們可以讓精益求精、消費者至上的工匠精神成為企業所有者、經營者和勞動者一緻共同的理念和行為準則,我們的企業在全球競争中應該就是不可戰勝的,應該就是中國跨國企業屹立于世界之林的時刻,也會是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之日到來的輝煌時刻。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