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二震、戴翔:“一帶一路”倡議對完善全球經濟治理的貢獻

發布時間:2019-04-28

        習近平主席在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中指出,共建“一帶一路”為世界經濟增長開辟了新空間,為國際貿易和投資搭建了新平台,為完善全球經濟治理拓展了新實踐,為增進各國民生福祉作出了新貢獻,成為共同的機遇之路、繁榮之路。


  “一帶一路”倡議是适應和引領經濟全球化發展新形勢的需要,秉持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以開放為導向,以合作為動力,以共享為目标,遵循“共商共建共享”的基本原則,對現有全球經濟治理貢獻了先進理念、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對現有全球經濟治理構成了有益補充和完善。


正确認識現有全球經濟治理體系

  當前的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是二戰後在美國等西方國家主導下建立起來的。客觀而論,美國等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依托世界銀行、國際貨币基金組織、世界貿易組織(原來的關貿總協定)等國際組織和機構建立的全球經濟治理機制和體系,對戰後促進國際貿易、國際投資和世界經濟的繁榮發展,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然而,伴随經濟全球化深度演進、全球經濟失衡問題加重、新興經濟體崛起、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等,現行全球經濟治理的局限性日益顯現,在維護全球經濟秩序的功能方面表現出嚴重不足。面臨全球經濟新形勢,當前的全球經濟治理體系已經出現三個方面的不适應。


  一是不适應全球經濟格局調整的變化。過去十多年來,伴随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尤其是中國和印度等國經濟快速發展,國際經濟力量對比發生深刻演變。目前,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經達到80%。然而,以美歐等發達經濟體為主導的全球治理體系,未能反映世界經濟格局的新變化。提升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代表性和發言權,是完善全球經濟治理的重要方向和内容。


  二是不适應國際分工發展的新特點。經濟全球化的深度演進表現為國際分工形式發生了深刻變化,由此推動着全球産業布局不斷調整以及全球生産網絡的形成。傳統的産業間國際分工模式逐漸向産業内分工、産品内分工發展,全球價值鍊分工逐步成為國際分工的主導形式。世界各國在資金流、技術流、産品流、産業流、人員流中融為一體,貿易和投資日益一體化,生産國際化深入發展。然而,全球經濟治理中的貿易和投資規則未能跟上新形勢,多邊貿易體制面臨嚴峻挑戰。


  三是不适應全球經濟包容性發展需要。經濟全球化雖然促進了世界經濟的繁榮發展,但全球治理體系很不完善,治理能力明顯不足,帶來了全球化利益分配不均衡等問題。一些國家、行業和個人沒有從全球化發展中收益,部分發展中國家甚至被邊緣化,加劇了南北國家間的發展失衡。


  總之,現有全球經濟治理體系具有兩重性:一方面,在某種程度上提供了經濟全球化所必須的規則和秩序,具有适應社會生産力向全球化發展的積極作用;另一方面,這些規則和秩序主要是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主導下制定的,主要維護的是壟斷資本和跨國公司的利益,未能充分提供全球經濟運行的公共産品。經濟全球化迅猛發展,不僅導緻南北發展差距拉大,發達國家勞動者也未能獲益,這是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在世界範圍發展的必然反映和結果。


“一帶一路”倡議對全球經濟治理的完善的貢獻

  全球經濟治理滞後,一方面反映的是全球公共産品供給不足,另一方面表明全球經濟新形勢需要有新的治理理念。作為全球公共産品的全球經濟治理體系,其内容通常包括治理主體、治理方式和治理機制。“一帶一路”倡議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以“共商、共建、共享”為原則,補充和完善當前全球治理機制的不足和缺陷,能夠有效解決“三個不适應”問題。


  “一帶一路”倡議為全球經濟治理提供先進的理念。原有的全球經濟治理規則,單純以市場效率為基礎,重利而輕義。你少我多、損人利己或者你輸我赢、一家通吃,這或許滿足效率原則,但很難符合道義需求。随着以價值鍊分工特征的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使得世界各國客觀上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因此,隻有義利兼顧才能共同發展,隻有義利平衡才能互利共赢。“一帶一路”倡議蘊涵了“道義為先,義利平衡”的正确義利觀,超越了國家的狹隘和國際的差異,樹立了人類整體意識,體現的是中華文明中“天下大同”的深邃思想,彰顯的是中國對和平發展、合作共赢的孜孜追求以及道義為先的大國風範,也反映了作為社會主義大國的應有擔當。


  “共商”體現的是一種平等參與。一方面,全球經濟治理本就應該以平等為基礎,國家不分大小、強弱、貧富,都是國際社會平等成員,理應平等參與決策、享受權利、履行義務。确保各國在國際經濟合作中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一帶一路”倡議的共商原則,是一種共同商讨的新機制,讓“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人民共同商讨和規劃未來的發展方向,構建未來發展藍圖,體現的正是平等參與,彌補了世界發展方向和規劃總是由經濟強勢國家确定的不足,對全球經濟治理具有重要完善作用。


  “共建”體現的是一種聯動發展。在“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全球經濟新格局下,沒有哪一個國家可以獨善其身,協調合作是必然選擇。各國經濟唯有聯動發展,才能為世界經濟注入持久的動力,也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持續性互利共赢。世界經濟發展的南北失衡正是聯動不夠的表現和結果,是全球經濟治理缺乏聯動思維的缺陷所緻。共建“一帶一路”,通過加強政策規則的聯動、夯實基礎設施的聯動,構建和優化全球價值鍊的利益聯動,最終實現發展的聯動,就會構建起世界經濟更加均衡的發展模式。


  “共享”體現的是一種包容增長。發展的目的是要讓發展的成果惠及世界各國人民,因此,全球經濟治理應該以共享為目标,尋求利益共享,實現共赢目标,使經濟全球化發展更具包容性。全球經濟治理既要講求效率,也要注重公平。目前的全球經濟治理強調前者而忽視後者。在經濟全球化紅利分配不均已經成為可持續發展重要制約因素的現實狀況下,依托全球經濟治理規則調整和完善推動包容發展,不僅是國際社會的道義責任,也能釋放更強勁的有效需求。“一帶一路”倡議明确提出,發展的成果由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所有國家共同享有,秉持的是一種包容性發展理念和原則,正是對當前全球經濟治理包容性不足的有益補充和完善。


  在全球治理機制方面,“一帶一路”倡議依靠中國與有關國家既有的雙邊、多邊機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區域合作平台,高舉和平發展的旗幟,制定有關國際标準和規範,推廣相關經驗和做法,主動地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夥伴關系,共同打造與沿線國家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命運共同體,解決了現有一些機制難以充分反映國際社會訴求、難以有效應對全球性挑戰和代表性不夠等問題。“一帶一路”是一個開放的體系,向包括歐美國家在内的所有國家開放。“一帶一路”倡導的新倡議新機制,不是另起爐竈,而是對現有全球經濟治理機制的有益補充和完善。


 “一帶一路”倡議是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國際經濟理論的新發展

  “一帶一路”倡議是建立在對當代經濟全球化發展規律深刻把握的基礎之上的,順應了全球經濟治理與時俱進、因時而變的現實需求。時代變了,理論創新顯得特别重要。“一帶一路”倡議,是對現有全球經濟治理理論的揚棄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在當代國際經濟領域的新發展,具有重要理論意義和深遠指導意義。


  第一,“一帶一路”倡議及其蘊含的先進理念,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經濟全球化是社會生産力發展和科技進步的必然要求和結果。世界經濟發展的曆史經驗表明,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導緻落後。但是,在發達資本主義主導的國際經濟體系中,後進國家如何做到與資本主義強國“互利共赢”?崛起的中國如何應對世界經濟格局發生重大變化以後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積極推動全球經濟治理的完善,這既是重大的理論問題,也是重大的實踐問題,答案在現有的政治經濟學教科書中,是找不到的。冷戰結束以前,資本主義發達國家不遺餘力地推行貿易、投資自由化為主要内容的經濟全球化,發展中國家要麼被迫融入不合理的國際分工體系,要麼被邊緣化。随着中國等新興經濟體的崛起,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轉向“逆全球化”,而中國則扛起了“引領”經濟全球化的大旗,這必然引起全球經濟治理體系的深刻變革,迫切需要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創新,指導實踐。“一帶一路”倡議,從馬克思主義曆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立場和方法,深刻洞察和把握世界經濟形勢之變、格局之變、需求之變,從理論上回答了經濟全球化向何處去、中國應該在其中起什麼作用的大問題,體現了中國作為社會主義大國的應有擔當,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關于國際經濟的理論。


  第二,“一帶一路”及其所蘊含的先進理念,揭示了當代世界經濟新格局下全球經濟治理規律。“一帶一路”倡議倡導包容開放,建立開放型世界經濟,着力于推動經濟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發展,讓各國都能平等參與其中,讓各國經濟有更加平衡、協調、聯動的發展。通過共同發展、共享發展讓普通百姓有更多、更廣的參與感、獲得感和幸福感,與以往西方資本主義強國崇尚的“優勝劣汰”、“适者生存”、“弱肉強食”、“赢者通吃”等等,有着根本的不同。這是經濟全球化發展到現階段後的内在需求,反映的是對全球經濟治理規律的正确認識。“一帶一路”倡議蘊含的理念和理論創新,拓展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新境界。


  第三,對當代全球化發展方向提出了的正确理論指引。“一帶一路”倡議倡導“共商、共建、共享”,各種文明相互尊重、融合,消除由于發展水平、意識形态、制度差異、國家實力不同而産生的不平等、不公正、不公平現象,穩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反映了社會主義中國“兼濟天下”的宏大抱負,也是對當代經濟全球化發展方向的正确的理論指引,與以往西方資本主義強國不顧一切地逐利、整個世界成為跨國公司和少數利益集團投資場所,有着根本的不同。


轉自:光明網理論頻道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