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坤榮等:城市建設用地指标的配置邏輯及其對住房市場的影響

發布時間:2019-04-24


      日前,中文核心期刊《經濟研究》(2019年第4期)刊發了我院沈坤榮教授和安徽師範大學餘吉祥教授的論文《城市建設用地指标的配置邏輯及其對住房市場的影響》。


      該文構建了一個城市建設用地供給的理論框架,揭示了中國快速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中“人口、土地和住房”的空間錯配機制。研究發現: 中國城市建設用地供給受制于一個“從中央到地方”、“先地區後用途”的指标分配制度,住房市場因此受到多級政府指标配置行為的疊加影響。理論模型揭示了财政激勵下區縣政府的指标用途配置邏輯以及城市化激勵下省級政府的指标地區配置邏輯。基于實證研究結果,該文将房地産市場上上演的“中國故事”概述為: 逆人口集聚方向的城市建設用地指标地區配給模式,疊加偏向工業的用途配置模式,對居住用地供給和住房市場産生了顯著的擠壓效應,導緻“人口、土地和住房”的空間錯配。


      因此,需要改革當前的城市建設用地供給制度,以促進房地産市場的健康發展。文章指出:城市建設用地指标的地區配置,應在事前顧及人口流動方向,将指标的投放與城市常住人口及其增長潛力挂鈎,改變現行的“人地挂鈎”政策将“指标投放與事後的人口落戶情況”相關聯的做法。也就是說,應根據人口流動方向主動增加土地供給以促進人口落戶,而不應被動地根據落戶情況安排土地供應。這同時要求在一些前瞻性政策,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土地利用年度計劃的制定時,提高人口流動因素的權重,科學測算各級行政區應分得的指标數量。當然,重構區縣政府居住用地供給的激勵機制同樣重要。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