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标,也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經濟增長動力的迫切要求。他要求全黨同志要深刻認識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性和艱巨性,科學把握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目标和重點,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煥發新活力、邁上新台階。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黨中央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而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
國家強,經濟體系必須強。隻有形成現代化經濟體系,才能更好順應現代化發展潮流和赢得國際競争主動,也才能為其他領域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
但是在實踐中也有一些同志認為,在當今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商品和服務、生産要素等都可以實現無國界的順暢流動,每一個國家都可以在全球産業分工中按照自己的比較優勢,準确地找到自己的定位,從而在全球自由貿易和投資中實現福利最大化。因此,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任務,似乎并沒有那種緊迫和必要。也就是說,這種觀點認為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我們可以有效地利用國際分工,深度地融入這種分工,積極參與全球競争,來實現我們自己的利益,而沒有必要過于強調獨立自主地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這種看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其實,像中國這樣發展中的大國經濟體,與小國經濟體根本不同之處在于:後者因缺乏規模經濟效應,國民經濟不可能實現相對獨立,而必須依賴和利用國際分工,才能充分實現自己的利益。而中國大國經濟的特征,決定了我們雖然也需要通過開放獲取和利用全球的資源、技術和知識,但是由于全球大國政治經濟的矛盾和沖突,以及全球競争的排他性,我國産業發展所需要的核心的、關鍵的技術和知識,是市場換不來的,也是金錢買不到的。實踐一次又一次地證明,國家的長治久安要求中國人的飯碗,必須端在中國人的手中;同樣,中國的重要的、關鍵的、核心的産業技術,必須掌握在中國人手中,否則就會受制于人,被人卡脖子。因此,那種認為沒有必要建設自己獨有的現代經濟體系的觀點,是不符合中國國情的。
應該正确地認識到,大國經濟體獨立自主地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目标和行為,與發展高水平開放型經濟其實并不矛盾。對外開放體系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能量交換和補償機制。隻有不斷地實現開放,才能吸收和交換發展要素和增長能量,才能實現内外的統一競争,才能在競争中定位好自己的産業分工角色,才能更好地實現現代經濟體系的建設目标。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的實踐證明,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後。中國經濟越開放,國内發展水平越高,經濟增長越持續、越平穩;中國經濟不怕開放和競争,怕的是封閉和閉關自守。建設現代化的開放型經濟體系,就是要建設深度融入全球産業分工、與全球經濟有着高水平雙向循環的經濟,既可以引進來,也可以走出去、走進去和走上去;不僅可以輸出商品和要素,也可以吸收商品和要素;不僅要對東開放,而且沿“一帶一路”向西向南開放。總之,要實現高水平立體的雙向開放格局。
中國大國經濟強大的、不斷增長的内需,完全可以支撐我們獨立自主地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中國綜合國力得到了迅猛增長,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具備了必要的社會經濟基礎條件,如新時期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中國社會基本矛盾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人民群衆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勢不可擋,五大新發展理念深入人心;又如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成為社會的基本意願和共識,實現經濟體制現代化的呼聲越來越高,等等。尤其要提到的是,随着我國經濟實力的不斷崛起,國内市場規模越來越大,支撐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和動力變革的力量也越來越強大。在國内巨大的内需支撐下,全球高級的、先進的生産要素尤其是科技資源和人力資本被吸引,流向國内創新條件适宜的城市和産業,從而可以助推我國創新驅動型經濟發展,加快建成現代産業體系。
深度融入全球經濟,積極參與全球經濟競争,建設高水平開放型經濟,也可以反過來支持我們的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
這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戰略任務。黨中央指出,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要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形成陸海内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要實行高水平的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全面實行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大幅度放寬市場準入;要賦予自由貿易試驗區更大改革自主權,探索建設自由貿易港;要創新對外投資方式,促進國際産能合作,形成面向全球的貿易、投融資、生産、服務網絡,加快培育國際經濟合作和競争新優勢,等等。
縱觀過去中國開放發展的曆史,不難發現在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時,也存在着這麼幾個非常明顯的特點:一是對内開放與對外開放不對稱,對外開放程度和速度,都要快于對内開放;二是出口導向與内需導向之間不對稱,經濟增長比較依賴于出口導向,但是對日益壯大的潛在内需利用不夠;三是引進來與走出去不對稱,以各類開發區形式吸收外部資源較多,但是對外投資較少,中國企業既沒有大規模走出去,更沒有走進去、走上去;四是商品市場開放與要素市場開放不對稱,要素市場開放嚴重滞後;五是向東開放與向西南方向開放不對稱,急需要沿“一帶一路”進行以我為主的高水平開放。所有這些開放的不對稱,核心問題是對内開放不足,對企業和個人尤其對民營企業限制較多。習近平總書記總結指出,中國民營企業在實踐中客觀存在着“市場的冰山、融資的高山、轉型的火山”這“三座大山”。地方和部門政府的政策針對民營企業的“卷簾門”“玻璃門”“彈簧門”等,以及針對個人選擇的戶籍、學籍等限制,等等,都是對内開放不足的主要表現。對内開放不足,影響對外開放的步伐和水平,如造就了國内市場外資與本土企業直接嚴重的不平等競争态勢,抑制了民營企業發展。這将影響民營企業走出去、走上去的能力;限制了國内市場需求的擴大,從而抑制了利用内需持續虹吸外國先進生産要素尤其是科技人才、技術和可能性;壓制了要素市場的發育成熟,以及要素市場深度開放的可能性。
對内開放不足說到底是對内改革不足、改革滞後于開放和發展的狀況造成的。加快推進全面深化改革,重點是加快國内開放,尤其是加快對民營企業和個人的開放。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凡是在中國境内注冊的企業,在法律上要一視同仁,政策上要平等對待。針對這一要求的全面深化改革,就是應該淡化并逐步取消國企、民企、外企的所有制分類管理辦法,取消企業的身份标識,逐步取消企業的行政級别,建設統一有序開放協調的競争性市場體制。堅定不移地發展民營經濟,就要努力給不同的競争主體塑造進入條件、稅收、公共服務、融資投資等中性的競争環境。不斷塑造強市場主體,讓擁有更多的決策權力,獨立自主承擔更多的決策責任,分享更多的利益。對内開放充分了,民營企業活躍了,個人選擇度增加了,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格局也自然形成了。這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一環。